新老师看到中学生月考成绩,直言想辞职,说出县城教育的无奈

  中学时代是关键期,可其中有个矛盾,这往往亦是学生们更容易“掉队”的时期。要么是出于叛逆,要么是太晚熟,没有了解中高考的意义。有些同学可能直接输在起跑线。

  大城市与小县城之间的差异,可不仅仅是经济速度。它所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也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有位女大学生,学习师范专业。

  毕业后她凭着自己对这份事业的向往,回到老家周边的县中学任教,希望自己的光可以照亮学生们的路。谁知,情况比她想象的复杂。

  

  她以为这的学生们会深知“考出去”的意义,纷纷有着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实际上不少同学都是混日子。月考结束后,成绩令她更“震惊”。

  才初一而已,班里考得最好的语文,平均也就大多也就60分到80分。数学和英语就更不用提了,简直没眼看。考三四十分的大有人在。

  这样的水平如何迎接中高考呢?学习就那么难吗?老师开家长会,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爷爷奶奶来,以他们的文化水平不太能理解老师的要求。

  新老师这才明白,以前都是自己的想象,改变县城地区的教育水平,哪是老师一人之力能完成的。初中尚且如此,高中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有人说好的培养体系,是优秀生源和高水平教师相互促进,不无道理。但这估计是很“完美”的想象,在部分重点中学还有个别大城市,有望实现。

  但在普通的小城和县城乡镇,透露着诸多无奈,往往变成生源和学校双双受限。先从生源水平来说,家里比较重视教育的家长,可能会把学生接到城里更好的中学。

  尤其是高中阶段,高考如此重要,县城学校如果水平太差,如何叫人放心地让子女留在这呢?纵使学生再勤奋,没有好的学习氛围也不行啊。

  

  久而久之,县里的学校可能进入一种不良循环。随着生源的减少和水平降低,剩下很多不太主动学习的同学,口碑变得更不理想。

  那么优秀的教师会因为待遇、未来前途等问题,逐渐跳槽到别的地方。最后造成生源和教学水平均下滑,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生育率下降后,这些县城和乡村的中小学,往往是首先被波及的,关停会更快。人们涌向城市,却被县城教育带去绝大冲击。

  

  这对条件一般的家庭,显得有点不公平。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很多地区在努力改变这种差距。就像前文提到的中学老师,就享有补贴和编制等优惠政策,鼓励更优秀的大学生去这里从教。

  其中比较典型的可能是四川省,很多特岗教师或者支教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大城市开始进行教师轮岗,减少教育资源差异。但对很多县城不可行,这里的学生该何去何从呢?

  通常在很多家长的印象里,公办学校会更正规些。高中那些重点中学也被公办占据。但是如果学生在县城,又不太方便去更好的地方上学,民办反而可能更合适。

  

  这是因为,县城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较大城市来说,相差很远;跟同城的市中心学校比也往往不行。这种情况下很难留住优秀的老师,留下的可能也比较佛系。

  但民办学校不同,它们自己负责经营,要考学生的成绩说话,才能持续发展和吸纳新生。首先,民办多来源于教育集团进行校企共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新建的私立中学在校舍环境、硬件方面,肯定更好,学生能待得更舒适。也因为肯花成本聘请好老师,县城私立学校的员工水平可能更高。

  

  而且她们因为没有编制,随时有解聘风险,工作里可能也会更有主动性。南充燕园金秋高级中学,是北大金秋教育集团下的正规中学,面向全省招生。

  它与北大等知名高校有合作交流,也给南充的同学新的教育资源,实现“在家门口读好学校”的需求。校区是自建,光是食堂就可容纳3千学生就餐,可见其实力。

  体育场、多媒体教室、素质教育培养课堂,应有尽有。集团有三十载办学经验,曾经输送过清北名校生,在教师团队上也非常重视。

  

  最后,有家长会担心民办学校费用高的问题。如果你家学生成绩不错,是可以拿到奖学金的。南充燕园金秋高级中学,设有三等到特等不同额度的奖学金,分别为2万、4万、5万和8万。高考进入名校,还有10万起步的鼓励。值得周边生源认真考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