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语文仍很难?资深教师透露语文学习秘诀,为孩子收藏

  “双减”之后,细心的家长会发现,班上原来成绩差不多的同学开始有了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语文。

  语文本就是一门没有捷径、靠积累的课程,靠“聪明”取胜是非常难的。现在“双减”来个减负,作业和课外阅读少了,那些放飞自我,家长也不管的孩子不就彻底“解放”了嘛!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成绩下降并不让人意外。

  所以,家长平时即便工作再忙也别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毕竟“双减”后,课堂之外,才是孩子真正的分水岭。

  特别是语文,在小学阶段的阅读积累格外重要,没做好以后只会越学越吃力!

  前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武亦姝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新闻多次上了热搜。16岁在《中国诗词大会》夺冠,18岁考入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这种学习能力超强的孩子,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在一次采访中她妈妈说:“从1岁半就开始培养她阅读,从神话故事到唐诗三百首,从不间歇。”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学习数理化最重要,而她却从小就注重语文的学习。

  

  原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说:除了语文学科的学习外,现在所有的学科想要拿高分,越来越依赖于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而这些能力都要依赖于语文的学习。

  知名教师,同时也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校长窦桂梅在一次开学典礼上说:“我务必告诉大家,一定要把语文学好,高考文理都不分家了,语文高考在做大力度改革。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在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中,确实处处体现了大语文的思维,“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大增,小学有129篇,初中有132篇,共计261篇。

  

  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也曾明确表示:未来语文将成为中高考的杀器,高考要实现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

  大语文时代真的已经到来,语文教育改革、大语文的概念也越来深入人心,但家长们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了。

  学字词,孩子嫌枯燥乏味;背古诗、学古文,机械记忆,背了忘、忘了背。

  做阅读理解,完全摸不着头脑,信马由缰,不知所云;写作文,强行凑字数,幼稚肤浅,无病呻吟,千篇一律……

  “大语文时代”下的教育,语文到底应该怎么学呢?而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资深语文教师,甚至是一些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都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死记硬背!

  学习语文科目,就是首先要做到“死记硬背”!

  有关于语文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建立在多看,多想,多写的基础之上!而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没有太多的情感感悟,怎么能写出来?怎么能表达的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同学们从刚开始学习语文时,贯彻“死记硬背”的思想!

  

  遇到好的诗歌、诗词、语句,就需要同学们,用功夫把这些内容记下来,将这些东西作为平时阅读最重要的积累!当这种强化性的记忆持续增强之后,无论是在以后的表达,还是各种写作方面,都能套用这些话!说白了,就是肚子里要有东西,才能话说,才能由东西写!

  所以,在“大语文时代”之下,要想学好语文,为语文大好牢固基础,首先就应该树立“死记硬背”的概念!

  

  “死记硬背”与“创新创造”从来都不是相互矛盾的事情!

  很多家长对于“死记硬背”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语文,甚至是所有知识,都不能将“死记硬背”当成一种方法!因为家长们会认为“死记硬背”会阻碍孩子们“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死记硬背”与“创新创造”从来都不是互相矛盾的事情!拿所有学科领域来讲,所有的“创新创造”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良,从而得到新的东西!

  

  而能够去改良改进的前提就是,你对这一领域达到了无比熟练的程度!而这些无比熟练的程度,是一复一日的“死记硬背”下来的,亦或是有过上千上万次的“重复”!而这种

  所以,所有的“创新创造”需要的是对领域的熟悉,而熟悉的前提就是“重复”,而“重复”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死记硬背”!

  所以“死记硬背”可以说是“创新创造”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之间,从来都不是相互矛盾的事情!

  

  可是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古诗词,一读就犯困。哪怕就是会背了,时间久了也会忘记,而且对古诗词的意思是一知半解。

  主要就是:

  一、古诗词的情境与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不容易理解;

  二、老师的课堂知识点讲解太过一板一眼、枯燥无味,

  孩子没了兴趣,背诵起来当然困难!

  

  “死记硬背”不代表不可以“有趣”

  其实古诗词完全可以用更有趣、更生动的方式去演绎

  

  推荐的这本书名叫《诗词大发现:古诗词创意图解》,本书就是帮助孩子们通过16个诗词主题和创意图解,开启思考辨别式阅读,发挥自己独立的见解。

  诗词是直接反应出诗人当时社会和生活,根据诗词中的有趣的意境和现象。可以延伸思考:

  李白如此浪漫,在一段时间内写诗为什么也专门写“愁”?

  杜甫为什么一直那么忧伤?

  古代的孩子平时都在玩什么游戏?

  诗词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意思多啦。

  首先当然是有趣,这套书每一页都经过特别创意编排,意识无限延升。总结归纳成一张图,让人一看就明白。

  

  看这幅苏轼人生图,无论是苏轼生活的年代、为官、游玩过的地方、诗词在什么下创作的都进行了有机联系,如果再有人问到诗人诗词创作的年份、地点,就可以脱口而出啦!

  这套书不再仅仅是单篇诗词的背诵与注解,而是把诗人和诗词全部连贯起来,把诗词背后的故事和脉络呈现出来。作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以儿童视角组织了16个主题:

  有的主题是“人物和美食”,如“苏东坡的美食”;

  有的主题是“意象”,如“折柳相送”;

  

  让孩子在阅读故事、举例、对比中更快速、有效地接受了诗词,拒绝填鸭和机械性死记硬背,改为理解性地记忆。

  这套书的每一个主题都设置了开放的探究题和学习建议,比如为什么古人写送别诗的多数会写到“柳”呢?明明“红配绿,丑得哭”,古代诗人写诗却最喜欢用红绿两种颜色呢?古人的审美是怎样的呢?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带着问题学习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在读相关古诗的过程中可以这么提出问题!

  诗词中的孩子,大都生活在乡村。小朋友们都是玩什么游戏长大的呢?

  书里就有总结: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放风筝、学干农活......古代的孩子生活并不枯燥,他们的生活接近大自然,绝对比现在的孩子有趣多了。

  再通过对大量的诗词进行分析,发现古人写了很多关于“楼”的诗词,而这些诗词大都是诗人经历了大喜大悲之后,才创作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古诗词中,“楼”寓意着“愁”的意思 。

  本书已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帮助孩子们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词,打通了古诗词全部脉络,将诗词背后的故事有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

  

  价值:把孩子学习诗词的兴趣用创意图解的方式启发出来,利于掌握诗词的联系和规律,使孩子们摆脱了传统学习诗词的碎片化的现象

  用图示的方法解释创意,无需过多的文字,直接用图表方式呈现,帮助孩子学会在阅读中,快速提炼有效信息,学会用图表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以儿童立场、儿童的视角组织诗词主题,这些都是孩子们可以接受,愿意尝试的。

  

  让孩子不再传统“死记硬背”,而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古代的文学、文化、社会生活,并以此对比自己的生活、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这也是当今大语文时代需要。

  #不可错过的好书#

  这套书原价149.9元,现在小店做活动,只要109.9元,就有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一生,作为一位有担当的家长,还等什么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