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市场竞争越激烈,城商行跨区经营幅度就越高?

  跨区经营作为城商行重要发展战略,却少有学者关注。

  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可能性越高;

  而资产质量越差、资本充足率越低,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可能性越小。

  

  但是这些影响因素与城商行跨区经营行为之间存在明显反向因果的内生性问题。

  此外,考虑到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单纯讨论财务指标对城商行跨区经营行为的影响可能还不够。

  城商行作为自负盈亏的商业组织,在成立之初就与地方政府建立了紧密联系,因此还应该进一步探讨城商行跨区经营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驱动机制,比如政府因素、市场因素等。

  

  (一)行业竞争与城商行跨区经营

  从竞争与效率的关系来看,银行市场具有明显的行政垄断特征,任何个体和组织要想进入该市场都必须获得监管部门的行政许可。

  在垄断市场,垄断者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理论上来讲,城商行不会因为业绩压力而去拓展异地金融市场。

  但实际情况是,我国银行体系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垄断市场中各主体之间的市场实力相差悬殊。

  

  城商行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之放松银行地域管制之后,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城商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过度竞争会降低银行的经营效率。

  甚至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随机前沿方法分析了银行竞争和效率的关系,发现过度竞争会损害银行的经营效率。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商行通过跨区业务寻找市场空隙,规避行业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

  银行地域扩张可以增加存款资金来源,降低存款资金成本。

  跨区经营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同时还能增加城商行的信贷规模。

  银行通过地域多元化手段,可以降低特定区域的经营风险。

  

  银行跨区经营可以改善收入结构,增加市场份额。

  州与州之间放开金融市场会降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支出。

  因此在市场因素的推动下,城商行可能会通过开辟异地金融市场的方式来规避行业竞争。

  市场竞争越激烈,城商行跨区经营幅度越大。

  (二)官员晋升激励与城商行跨区经营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需要平衡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

  对于城商行而言,股东、债权人、管理人员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不仅仅是经济诉求,还包括了政府股东背后地方官员的政治诉求。

  除了显而易见的市场因素,地方官员对城商行跨区经营行为的影响较为隐蔽。

  

  政治家在竞选过程中会利用国有商业银行向支持者寻租。

  在选举年,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会有大幅增长。

  此外,官员的政治动机还会拉大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之间的业绩差距,并且在选举年份这种差距更加明显。

  在我国存在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就是地方官员为了经济增长会展开竞争。

  经济发展作为官员晋升考核重要依据,地方官员会利用各种手段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达到个人的政治目的。

  金融机构作为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地方官员自然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垂直化改革之后,地方官员已经无法直接影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因此地方性银行就成为了官员晋升的重要金融工具。

  

  城商行的信贷规模会受到地方官员晋升激励的影响。

  从政府影响城商行经营活动的手段来看,政府不仅可以通过持股的方式,以股东身份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活动。

  还可以通过更为间接的方式影响它的经营活动。

  比如,政府通过贷款担保、税收优惠、土地征用以及行政审批等手段干预城商行的信贷决策,影响企业的信贷需求。

  除此之外,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地方债务、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既然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会影响城商行的经营决策,那么城商行跨区经营战略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路径:

  (1)城商行作为自负盈亏的商业组织,提高经营业绩是战略决策的首要任务,但地方官员在晋升激励的作用下严重影响城商行的经营效率。

  因此城商行处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会通过跨区经营的方式来规避官员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城商行“走出去”是一种无奈之举。

  (2)城商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规模较小,官员可以利用的金融资源有限,为了维持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投入更多资金。

  (3)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做大做强城商行,打造“金融名片”是地方官员提升政绩的又一种方式。

  

  因此,即使不考虑经济因素的影响,地方官员也有可能通过城商行的异地经营活动来提高个人的声誉,进而达到晋升的目的。

  综上所述,城商行的跨区经营战略可能会受地方官员晋升激励的影响。

  官员的晋升激励越强,城商行跨区经营幅度越大。

  (三)同群效应与城商行跨区经营

  个体和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经济决策既可能是理性的经济行为。

  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情感行为,非理性行为包含了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活动与他人的行为决策互相影响。

  正是因为社会互动关系的存在,个体之间才产生了相互模仿或跟随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群效应”或“同伴效应”。

  

  比如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就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

  不仅如此,大学生的饮酒、抽烟等行为也同样具有明显的同群特征。

  既然个体之间的行为存在社会互动性,那么组织之间的经济决策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互动关系呢?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分析了公司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同群效应,结果发现同群企业的规模、风险以及学习能力等特征是影响自身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此外,企业的并购决策、资本结构决策、数字化转型等经济行为同样存在社会互动的同群效应。

  目前,大部分文献把对同群效应的研究焦点放在了非金融类企业上。

  银行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少有学者关注同群效应在这类企业中的经济表现。

  

  中小银行的信贷决策存在有明显的从众行为,这使得大型企业企业更加容易获得贷款。

  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同群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中小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跨区经营作为城商行突破地域限制,做大做强的重大经营战略,其决策过程可能也会受到同伴行为的影响。

  城商行跨区经营行为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