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法五体皆擅,为何没有任何书协头衔?网友称:无冕之王!

  大家稍一留意就会发现,当今书协,只要是有那么一点影响力的所谓书法家,都会有不少头衔,而且是巧立名目,有的头衔竟多达二十来钟,令人瞠目结舌!

  在文化界,有这么一位大咖,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无不擅长,得到了文化界的许多认证!可就是在书法界,没有一丁半点的职务头衔,网友称赞曰:无冕之王!

  这位文化界的大咖,究竟是谁呢?

  

  这位文化大咖,就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后改名为叶圣陶。圣陶有何含意?接受圣人熏陶,成为高尚之人,这大概就是先生的改名初衷吧!

  叶圣陶的头衔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优秀语言艺术家,唯独不见在中书协里有什么头衔。

  尽管如此,叶圣陶的书法,依然受到大众的青睐。本文将晒出老先生的6幅书法作品,共同感受先生的书法魅力!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幅楷书作品,虽然没有专业楷书家那么精工,但也不难看出对笔画的一丝不苟。一笔一划,无不流露出先生的率真、亲和的人格魅力。

  此幅作品为一首七言绝句,描写出秋天暮云落叶的感伤,对美人无处采芙蓉的怜惜,表明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之情。

  此幅作品是受朋友之托而写的,,谓之属书。叶老书写该内容,也足见其良苦用心。不只体现了书法作品的欣赏性,更是起到了育人的作用,后者最为关键。

  

  这是一幅行楷作品,内容为一副八言对联。作品楷法精湛,粗细对比合宜。纤秾适中,修短合度,既沉着又飘逸,既端雅又绮丽。

  叶圣陶对书法的理解,除必要的临帖外,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与文字功底的加持。因此,他的书法作品,表现出深沉的文化涵养。

  书法必须与文学结合起来。文人书法,无不流露出文人的高雅气息,不是那些粗俗之人和一些急功近利的书法小丑所能做得出来的。

  

  这幅行书作品,是叶圣陶先生临摹的赵孟頫的临书《大唐三藏圣教序》,什么意思呢?原来,《大唐圣教序》是唐代书法家怀仁集王羲之的书法,编写的一本行书帖,有很多临本。

  赵孟頫的《大唐圣教序》临本便是其中之一,叶圣陶临写的就是赵孟頫的临本,仔细观察,与赵孟頫的原迹几乎一致,再现了叶老高超的临摹水平。

  

  这是老先生的一幅草书作品,与明代的书画大家董其昌的草书异曲同工。字里行间,呈现出俊骨意韵、圆劲秀逸。结构自然秀美,布局闲适疏朗。用墨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华自足。

  在人们的印象中,叶圣陶就是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堪称一位最懂得教育的的现代教育家,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这种耐心,与书法所具备的耐心,是完全一致的。

  对文学、对书法的热爱,使叶圣陶老先生有了一颗佛系的心,这种佛系,亦表现在他对儿童的关爱,以至成为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稻草人》便是他的著名童话作品。

  在叶圣陶的精神世界里,文学与书法,便是他的精神力量的具体表现。

  

  老先生在楷,行、草上循序渐进,顺势而为,可谓手到擒来,自然天成。不仅如此,在隶书的领域里,也有他的一片天地。

  这幅隶书对联的内容,是集毛主席诗词中的两个名句,反映先生的独具匠心。

  此作风格,近似东汉的《华山庙碑》,结体匀称谨严,仪态大方,气韵醇厚,体态壮美。点画灵秀而富丽典雅。

  

  这是老先生的一幅篆书作品,内容为一副五言对联,写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的一个名句:“粉豪唯画月,琼尺只裁云。”

  此作品有《泰山刻石》的遗风。《泰山刻石》是有着传奇故事的一块石碑,原先放在岱顶玉女池上,不知何时遭而遗失。后来北京的许氏得到断石,将其移到碧霞元君祠。后来又几经洗劫。如今仅存9字,原石仍保留在泰山岱庙之中。

  叶圣陶先生,虽不是什么专业书法家,但他对书法的学习,却是系统的,全面的,不是专业,胜似专业。老人家对待文学和书法的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弘扬光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