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逆袭第一学生:说啥老师都笑,轻松愉悦,进入复试分数不重要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海交大研究生复试,因为一位初试第一,复试被刷下来的考生,公开质疑上海交大研究生复试考官的资格和公平性,备受关注。

  关注这件事的网友,肯定都了解了事情的经过,这位安徽的考生质疑的点有:

  1、 初试第一,复试给了61分的地板分,这样对待自己不公平,考研十分之差是无数个日夜努力的结果,复试的专家们凭什么因为自己的定夺来否定考生的努力。

  2、 复试第一的考生,初试成绩比自己低了10分,结果复试逆袭,最后拿到了总成绩第一的好成绩,复试经历是否公平?考生呼吁公开复试的录像。

  3、 研究生复试的专家的身份受到这位考生的质疑,这些专家凭什么可以定夺一个人的命运?

  以上是大体经历,如果您关注这件事,对此一定不陌生,如果您没有关注这件事,可以在网上搜一搜“上海交大研究生考试,初试第一,复试被刷”的字条,就有很多详细的介绍。

  

  这个事情,除了把上海交大推上了焦点,还把那个总成绩第一的学生推上了焦点。

  很多网友开始质疑这位学生,很正常就联想到:是不是这位学生有后台?家庭背景强大,父母走后门找了关系等等。

  另外一位复试逆袭第一的考生这样说:复试过程轻松愉悦,讲什么老师都笑,就聊了20分钟,感觉很快就结束了。

  这位网友还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笑点在哪里,但是老师们就是会笑,聊了数学建模写英语论文是怎么做到的,聊了数学竞赛和英语竞赛,然后就说可以走了,叫下一个。

  

  这很能说明问题:初试和第一的有10分之差,但是复试成绩很好,总成绩第一,这说明什么?

  说明能够走到这个环节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方面都很厉害,其实这些专家在乎的不是初试环节相差几分(虽然考生很在乎),专家们更在乎的是考生的性格特点,相处起来的感受,通过沟通的细节来判断这个学生的内心和性格特点,老师更倾向于选择性格开朗、积极向上,最不喜欢的是性格阴郁、拧巴、钻牛角尖的学生。

  

  所以不要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说有后台,走后门,已经走到这个环节,没有人会顶风作案,学生们的水平都差不多,老师们有选择的标准。

  到底是名额太少,考生太多,竞争力太多,老师们只能通过综合分析,在初试成绩相差不大的范围内,选择那个更讨喜的学生,这样以后做研究、深造都能建立在更好的沟通的基础上。

  

  说到研究生复试,我想到了博士生导师挑人的标准。

  之前有过类似“博士生导师挑人的时候还会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当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有人说:这么势利吗?这还要看家庭背景,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还有人开始对博导们冷嘲热讽。

  其实博士生导师考虑因素是:这个学生能不能安心搞科研,能不能坚持到毕业,能不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

  

  博士生的能够拿到的津贴、奖金很少,一个月3000多很正常,要知道读到博士很多都是已经成立了家庭,如果家庭条件不好,生活压力大,很难专注科研,很难做出成就,很难顺利毕业。

  出于这一点的考虑,在排除特别有天赋的前提下,博士生导师更愿意选择家庭背景好的学生。

  而这和“势利”、“关系”、“人脉”没有关系。

  老师们考量的标准和学生们的标准会有出处,就像研究生复试,能够进入到这个环节的人,专业基础基本控制在10分之差以内,其实水平都是相当高的,专家们更看重的是现场的整个人的沟通能力、表现能力、和给人的感受也就是亲和力。

  所以很多时候,真的没有什么黑幕,就是正常的选择而已。

  

  对一个学生来说,成绩也许很重要,但是在某些关键的节点,一定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关注孩子的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在能力范围之内多带孩子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如果条件有限,也尽量让孩子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让孩子能够和谐沟通,这样的孩子更温和,更有亲和力,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更有优势。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