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团”升级“大组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上海教育援疆因时而动进行调整,依托上海优势教学资源,推出“1+4+N”教育援疆工作机制,由上海师范大学将喀什六中作为附属中学,并以其为核心,发挥辐射作用,以“大组团”带动上海援建喀什地区四县教学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喀什六中实现高考升学率5年5连升,连续3年本科上线率超过80%,在喀什地区名列前茅。
“我们想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形成有用、管用且实用的教育教学经验,让更多孩子因教育成就自己的人生。”上海援疆教育人才总领队、喀什六中校长肖铭说。
教育“大组团” 凝心聚力提升办学质量
对于喀什六中而言,2019年,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喀什地区行署、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上海师范大学三方签署协议,决定联合建设喀什六中,成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喀什中学。也正是这一年,上海教育援疆开始从“小组团”转向“大组团”,上海援疆教育集团应运而生。
“大组团”之“大”有三:一是积聚资源之大,二是协调推进机制力度之大,三是发挥功能之大。言下之意,背靠上海大后方,改以往教育援疆“单点作战”为“联合作战”,整合上海援疆教育资源,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集团运作机制,通过科学规划定位和构建管理经验辐射、课程资源共享、教师队伍共培、校园文化共创的强大功能体系,化“输血”为“造血”,从而达到长远支撑喀什基础教育发展的目的。
喀什六中教研室副主任于兰兰是首批受益人之一。2020年5月,她参加了上海援疆教育集团启动的“玉兰工程”。白玉兰,是上海市花,不仅有昂扬奋进之意,又兼取“育蓝”谐音,意为“育英才,培青蓝”。“玉兰工程”,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由专家导师指导学员,促进上海援疆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办学质量大幅提升。
时至今日,于兰兰依然忘不了那堂公开课。三尺讲台上,上海援疆教师在黑板上缓缓写下“苏武传”三个字。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按部就班地进行全文讲解时,一道问题一鸣惊人:“为什么苏武先是一心求死,后又一心求生?”
在接下来的40分钟时间里,以该问题为核心,一条串联全文的问题链清晰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在上海援疆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化身“侦探”,遨游在课文之中,寻找破解难题的蛛丝马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语文课原来可以上得这么精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研工作上的差距。”于兰兰说,课后,师傅毫不吝啬地传经送宝,她也想方设法将所学所思加以运用,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因此得到持续提升。
今年3月,于兰兰又带着在实践中形成的“一揽子新问题”,与新一批上海援疆教师结对,“期待实现再次升级”。作为“大组团”核心校,喀什六中也在上海援疆的帮助下,在打造“喀什龙头、南疆领先、全疆一流”学校的道路上加速奔跑——通过构建以喀什六中为中心的网络拓扑结构网,不仅实现了同类学科在沪不同校的援疆教师之间的合作互鉴,也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科相同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互动机制;通过调研访谈学生及班主任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讲座、特色培训,并充分发挥上海优质教育资源的“溢出效益”,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学者、上海各高中特级教师等纷纷“送课上门”。
考虑到喀什六中位于中心城区,校园规模受到制约,且只有高中部,为进一步促进地区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喀什六中新校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建成后的新校区占地268亩,将会是一所当地最大规模、硬件设施最好、初高中齐备的现代化大型寄宿制学校。
“为了确保新校区建设的万无一失,我主动请缨再干一轮。等这一轮结束,我也将退休。我想在喀什为我的教师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肖铭说。
以人为本 种好自己的实验田
浏览喀什六中新校区的效果图,红白相间的校舍古朴典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市进才中学的建筑风格。高标准运动场、实验室,还有全新的宿舍楼……点滴之处,那一句“上海有的,喀什也会有”的承诺,正在一锤一钎中,一步步走进现实。
回想2年前,上海援疆在喀什六中建起了航天科普馆,一并落成的还有图文信息馆以及生物、化学和物理全新数字化实验室。亲手使用着一台台高科技教学设施,孩子们的眼眸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一个个梦想在那一刻点燃。
2年后,一堂堂精彩的课程,每天都在这些高端教学设施里发生着。看着即将搬迁的校区,肖铭心中又有了一个新的打算——要在新校区建设一个师资培训中心。
这并非是“拍脑袋决定”的。肖铭常说,上海援疆教师“必须以人为本,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种好自己的实验田,再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在产生“建设师资培训中心”的想法前,他已经围绕“教学高质量发展”课题完成了大量调研,并得出了初步结论。
“过去,上海教育援疆共有4种带教模式,包括援疆教师带教、赴沪集中培训、上海专家定期送课、线上培训等。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这4种带教模式的覆盖面和系统性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肖铭说,有了师资培训中心,就“有了平台和阵地,既能解决当地教师的实际痛点和难点,也可以让更多上海教师深入当地实地调研,实现对症下药”。
这种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也让不少当地教师为之钦佩。
提及上海援疆教师,喀什六中教务处负责人俞江用一个“润”字给予评价:“和他们共事,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尊重,哪怕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分歧,他们也会认真倾听我们的意见,与我们共同探索更优解。”
有一回,肖铭提出了“关注学生学习的课堂”概念,期待将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说实话,一开始,我的心里确实有一个问号。践行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真的就走不通了吗?再过不久就要高考了,这时候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成吗?”俞江说。
肖铭看出了他的顾虑。此后,肖铭与上海援疆教师们多次围绕新高考要求讲解新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并积极引导当地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进行科学探讨。一来一往,不仅形成了新教学方法的“喀什六中升级版”,还让每位老师都从心底接纳了这个方法。
“后来我才意识到,在提出新教学方法前,他们已经进行了多次求证。上海援疆教师正是通过言传身教,为我们当地老师上了一节生动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课’。”俞江说,看到学生们更好的成绩、更活跃的课堂,他坚信,“这条新路,一定是条康庄大道。”
“山海同心” 探索“立德树人”新模式
近年来,为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上海援疆教师还致力于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个认同”教育和“文化润疆”理念整体融合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美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山海同心、沪喀同行’思政人文综合教育活动课程”(简称“山海同心”)成为拳头品牌。聚焦中国话、中国字、中国诗、中华史、中国路、中国志,“山海同心”通过“阅读认知”“体验表达”“行走考察”三大教育形式,形成基于校本的可操作的综合教育活动课程。
为了保证课程高质量实施,上海援疆教师专门引入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华文史经典精读》丛书,并邀请相关编撰者为当地师生带去精彩讲座。同时,开展了以“喀什—西安—上海”为路线的“行走课程”,将“四史”教育融入实地参观考察之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
此外,由于学校缺少中国书画方面的教师,肖铭就自己编写《中国书画欣赏与表达》讲义,一边带教当地教师,一边利用每周六晚上的时间为感兴趣的学生开课,广受喀什六中师生欢迎。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教育品牌课程发展成熟后,势必能够留在当地,成为接续完成教育援疆长远目标任务的重要力量。”肖铭说。
今年2月中,乍暖还寒时候,为了上好“开学第一课”,喀什六中组织高一年级部分学生开展了“行走的思政课”德育实践活动,走进喀什地区博物馆和盘橐城参观学习。
“许多出土的文物,凝聚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愿为中华之崛起读书,为未来之美好奋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要好好学习,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春的话语,诉尽孩子们心中一片赤诚。在喀什六中发展的新征程上,处处有生机,处处有希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