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23高考写作备考:写作示范模板三大类 人民日报手把手教你写开头和结尾

  1

  开头巧辟蹊径 结尾升华立意

  用毅力和恒心托举梦想

  于石

  开头:“用双手成就梦想”,是很多人奋斗拼搏的写照。也有一些人,在用另一种方式托举着希望。不久前,一位名叫彭超的无臂少年,在研究生复试考场用脚写字,最终考入同济大学。考场上,弯曲的身体、认真的神情、执着的眼神,让奋力的书写绽放希望,让多年的坚持开花结果。

  解读:通常都说“用双手成就梦想”,但开篇却介绍彭超“用双脚成就梦想”的故事,迅速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结尾:崇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感动。于普通人,这当然是一种触动、一种激励,正如网友所言:“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对于故事的主人公们,不能止于舆论的好奇、短暂的关注。张家城的篮球梦想值得尊重,同时,从长远来看,单手打球如何更好支撑起未来的人生?彭超的求学生涯让人敬佩,未来完成学业的他又该作何打算?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的小康之路走得不容易,后头更好的日子要从哪里着手?感动之余,感慨之外,给予他们最现实最及时的支持,发现并关怀那些还没有被聚光灯照到的角落,才是励志故事最合理的展开、最圆满的结局。

  无论如何,让生活充满温度、未来充满广度,也让每个人有所领悟、有所感触,才能让他们继续乘风飞翔,激励更多人振翅高飞。

  解读:结尾的设计也十分巧妙,作者呼吁我们在感动彭超故事的同时,给予“彭超们”最现实最及时的支持,这才是励志故事最合理的展开、最圆满的结局,瞬间提升了文章的立意,让人回味无穷。

  02

  开头妙用比喻 结尾玩转排比

  阅读的陪伴最温情

  丁德良

  开头:爱上阅读,各有各的因由,各有各的精彩。阅读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阅读之于个人,如漫漫人生里的灯盏,照亮奋斗之路;阅读之于社会,如历史进程中的星光,辉映壮美的文明之虹。

  解读:开篇充满诗意,运用比喻强调阅读的重要作用。

  结尾:阅读是历史的回望、心灵的净化,也是梦想的启示、希望的播撒;是思想的觉醒、精神的刷新,更是文明的接力、文脉的传承。因为阅读,我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因为阅读,人类不断创造更美的世界。

  解读:结尾继续使用修辞,排比句式对仗工整,气势磅礴。

  03

  开头描绘画面 结尾引用升华

  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陈晓丹

  开头:高速铁路网不断延伸,运营里程向着4万公里迈进,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81对公益性“慢火车”多年不调价,经停一个个小站,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疾驰如风的动车组与慢悠悠的绿皮车,对照鲜明、耐人寻味,勾勒出一幅中国铁路的生动图景。

  解读:开篇就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中国铁路的生动图景,三个数字着重突出了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结尾:“我的使命就是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这与火车的快慢无关。”一列“慢火车”的列车长如是说。“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深入开展。永葆初心、砥砺恒心,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风雨无阻向前进的磅礴力量,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解读:结尾引用列车长的话,强调发展的“温度”大于“速度”,要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厚度。

  04

  开头一语双关 结尾诗情画意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杨暄

  开头: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

  解读:“轻”字一语双关,既代表重量,也代表知识的分量,颇有趣味。

  结尾: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淡豁达。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解读:结尾引用诗句,再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只要是阅读都好,形式和时间都是次要的。

  05

  开头以小见大 结尾引人深思

  小皮箱见证家风传承

  桂从路

  开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第一展厅,展陈着张子清烈士使用过的一只小皮箱。这只小皮箱虽然年代久远已有破损,但走近参观的人无不被其背后的故事打动。皮箱上用以固定的36颗图钉像是主人身经百战后的累累伤痕,灯光下的淡淡光泽折射出穿越时光的坚守与传承。

  解读:开门见山,引出标题的“小皮箱”,具有画面感。

  结尾:张子清烈士的女儿张质彬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她曾在怀念父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您对革命的忠诚、勇敢,以及德高望重的崇高思想品德,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在珍藏几十年后,张子清家属将这只小皮箱捐赠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让更多人从中获得成长滋养、精神洗涤。红色家风是党的宝贵财富,传承红色基因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小皮箱带给我们的启迪。

  解读:引出张子清的女儿,再次强调家风的传承作用,启迪读者。

  06

  开头引用热点 结尾习言习语

  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石羚

  开头:前不久,电视剧《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北大燕园,身着长衫的“李大钊”“陈独秀”,与青年学子一同再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场景,感动了现场学生与无数网友。“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掷地有声的话语,道出了五四先驱矢志不渝的追求,也道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共同心声。

  解读:由热播的《觉醒年代》引出文章主题——中国青年,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结尾:领导人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鲁迅先生曾如此寄语中国青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高扬“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坚定信念,把小我融入大我,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广大青年必将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解读:引用领导人和鲁迅先生的话,描绘美好愿景。

  07

  开头简洁直观 结尾指出问题

  热词背后是充满生机的生活

  曹雪盟

  开头: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为语言的发展带来新语料,也嵌入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解读:简洁的语言,既照应了文章标题,也提出了中心论点。

  结尾: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使用也有讲究。有的网络热词使用不符合交流场景,常会引起尴尬和不适,起不到应有效果;有的网络流行语存在低俗化、粗鄙化倾向,更欠缺典雅,需要予以规范。网络热词体现着互联网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流于琐碎、粗鄙的网络热词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唯有表达积极态度、观照现实发展,方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解读:采用辩证眼光,指出网络热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08

  开头先闻其声 结尾点明标题

  金色盾牌 热血铸就

  赵雅娇

  开头:“我坚持得住,不要管我,先送其他重伤同志!”这是张从顺牺牲前留下的话。在抓捕现场,即将被擒的毒贩丧心病狂地引爆手榴弹,张从顺左小腿被严重炸伤,但他坚持让救援人员先抢救其他伤员,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自己最终因失血过多不幸离世。以雷霆手段打击毒贩,为禁绝毒品恪尽职守,张从顺用生命兑现了“从警戍边报国”的庄严承诺。

  解读: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开篇引用张从顺的话,引出后文对张从顺的介绍。

  结尾: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警服见证责任,警徽映照使命。多少实干担当、多少流血牺牲,都是为了无愧于“人民警察”这个称号。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6万余名民警因公牺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人民警察的使命和担当,用实际行动昭示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赤子情怀。亮正义之剑、守万家灯火,在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总有人民警察在默默守护。

  解读:点明标题,表达对人民警察的赞扬。

  09

  开头列举数据 结尾提出号召

  匠心聚 百业兴

  人民日报评论部

  开头:0.00068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1/125。然而,仅靠一双手、一把锉刀、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就能实现如此细微的加工公差。这样的高精度,出自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之手。如此极限的精度,源于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源于他“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一片匠心。

  解读:由精细的数据迅速抓住读者眼球,引出文章主题——工匠精神。

  结尾:迈步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工匠精神。匠心聚,百业兴。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我们必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解读:对青年提出号召,言有尽而意无穷。

  10

  开头排比举例 结尾启迪思考

  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何以“出圈”?

  郭冠华

  开头:“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顶流”……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已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带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走入荧屏、走入社交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解读:列举典型的博物馆“出圈”事件,迅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结尾:从《故宫日历》成为“网红”到《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和三星堆的“出圈”,每一年,博物馆和公众似乎又走近了一些。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出圈”之后的路该如何走,怎样让传统接续未来,期待从业者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抵达公众。

  解读:总结全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1

  开头细节描写 结尾强调论点

  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周珊珊

  开头:电台开关和调节旋钮锈迹斑斑,变压器和线圈等零件布满尘垢……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部电台。作为红一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它在多次战役中屡建奇功,见证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解读:开篇用细节描写刻画电台,代入感十足,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结尾:追忆红色电波,我们应当铭记:无数革命战士,对党忠诚、牢记使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当前,我国通信事业不断发展,“嘀嗒”的发报声已经远去,旧设备已不再适用,但“半部电台”所承载着的忠诚与担当历久弥新,它将继续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光辉岁月,激励人们不断向前。

  解读:收束全篇,指出追忆红色电波的重要价值。

  12

  开篇联系热点 结尾提出建议

  老字号如何拥抱“Z世代”?

  林丽鹂

  开头:荣宝斋的自来水毛笔,同仁堂的阿胶面膜,五芳斋的王者荣耀联名款粽子礼盒,内联升的手工汉服鞋……正在进行的“618”电商大促中,老字号强势崛起,刮起一股“国潮”风。

  解读:开篇列举老字号的“国潮”,接地气的同时又迅速抓住了读者眼球。

  结尾: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有强大购买力,消费已经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国内消费市场给老字号们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老字号曾经也是新品牌,是创新者和破局者。老字号不能吃老本,而是要在恪守工匠品质、优质服务、诚信经营、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激活自身的商业创新力,才能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中乘势而上,不仅不被淘汰,反而越做越强,成为消费升级大潮中的一支生力军。

  解读:分析时代背景,提出整体建议。

  片段组合式结构

  【模板解说】

  “片段组合”,就是指在构思、组织文章时打破了一般文章的行文连贯性,运用特写镜头、小标题等形式,将整篇文章的内容切分成并列、对照或层进的若干个小片段,每个片段看似独立,但实际上是全文主旨的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所有片段组合起来,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旨。

  【例文展示】

  农之月令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①

  惊蛰了。

  “惊蛰”怎么看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个词。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春耕开始了(也有春分的说法)。②

  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村中,要每家每户地仔细叮嘱。③

  “芒种”这个词真好听。

  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奶奶年纪大了,却不忌惮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从桑叶腋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④

  夏至来了。

  田里要浸水。不大会儿,蚯蚓摇头晃脑地爬上田埂。又不大会儿,你再回来看看,田埂就满了。这些蚯蚓也聪明得紧呢,这是一种本能。水汽泱泱。

  庄稼人将脚探入水中,凉丝丝的。田里有些许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紧,庄稼人脚底的老茧厚着呢。还有水蛙,我们这里称“蚂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

  这是怎样的景象!⑤

  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浇粪。⑥

  有人瞧不起庄稼人的愚钝,我却不这么想。二十四节气,吃桑葚的孩子,还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连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又何尝没有智慧?⑦

  真愿意做个庄稼人。⑧

  【名师点评】

  文章使用了片段组合式结构。文章以“农之月令”为题,然后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中的相关节气中庄稼人的做法来表现庄稼人的智慧。在介绍二十四节气和庄稼人的做法上注重详略问题,比如写“惊蛰”“芒种”“夏至”等使用了比较详细的写法,写“清明”“端午”“大暑”等节气使用了略写的手法。在描写各种节气时,文章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如用“急着出来透透气”描写春耕、用“摇头晃脑”描写从水田中爬出的蚯蚓等拟人手法,用“像猫一样攀上树”描写小孩子摘桑葚的比喻修辞等等。

  【应试必备】

  如何写片段组合式的文章

  1.镜头式。把若干个不同时间、空间“拍摄”到的镜头、情景或场景组合在一起,反映一个共同的主题。这种方法具有组材方便,视感强烈等优点。如:

  镜头一:鲁迅弃医从文

  镜头二:孔子弃政从教

  镜头三:比尔·盖茨弃学从商

  2.标题式。用拟设小标题来标示段落、结构文章,可以说是片段组合法中一种极为常用的构思方法。即围绕作文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其优点是合理地划分文章的段落,合谐地组成文章的格局,显豁地表现文章的思路,形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格局。

  3.拼联式。就是将几个相互关联的内容板块像拼图一样按一定顺序拼联在一起,表达相同的作文主旨,使文章形散神聚,结构呈现内在的严谨性,即所谓“形散神不散”。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例文】

  造? ?“路”

  每个人都是造路者,用脚步驱散荒芜,用希望铺设人生。

  世界上有很多不一样的路,贯通古今。

  通幽曲径——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幽径中留下足迹,留下属于自己的时代印记。贾岛骑驴而来,步上小路,“僧敲月下门”一句低吟而出。张继携大唐时代强音而来,却偏爱清静,泰然而吟“江枫渔火对愁眠”。如陶渊明独爱菊,他们偏爱小路,以小道出世间万物之大。宇宙万物,乾坤世界,早已化作一叶闲适的扁舟。幽深宁静,将平淡化为生命的内蕴,为时代奏响低沉的精神之音。

  农家土路——

  家乡的路让人永不能忘怀。鸡犬相鸣,黄发垂髫,一派农村式桃花源景象。在这爱得深沉的土地上,诞生了时代的伟人。莫言因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深深扎根于农村的黄土地,用强烈的农村生活气息勾勒出时代的风貌。土里出生,土里长大,小品王赵本山的草根时代开启。本土的农民,演绎出生活的本味。在土路中,他们将农家之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青石板路——

  都说江南风景美,风景旧曾谙。在那青石间,长了青苔的石板上,满载历史的韵味。侵蚀了道路,模糊了双眼,却冲开了岁月的过往。鲁迅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孕育了空前的震撼,在一份恬淡中,他用笔写下中华之心,奏响中华之绝唱。这样一条石板路,不再单调,不再虚无。他照亮了人心,走出了一段沧桑而又震撼人心的路。

  自己的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不管是坎坷或平坦,都是一条值得走下去的路。海涅·阿勒马涅本是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穷小子。他于14岁偶然听到足球“定位”的事,自此开始钻研。他成功造出人墙定位喷雾器,想方设法涉入足球领域。他变卖家产,付出一切,终被巴西足协接受,一举成为百万富豪。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生活虽困苦,但她却能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哈佛大学,后成为多家公司的董事。她走自己的路,踏出了成功的人生。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列车不是白云,能随意停留;道路不是风景,能随意选择。梦想太大,却来不及抓住;理想太远,却舍不得放弃。人生之路像一支怎么也抓不住的铅笔,勾勒人生,淡淡一抹便已风轻云淡。梦太华丽,路太漫长,你只需站好脚下。

  【阅卷评析】

  本文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描述了自己“落榜”“复读”的艰难求学路和爸爸修直家门口的弯弯小路,内容生动形象,情感悠长隽永。

  开端? ?点出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的心情。

  发展? ?“我”决定走高考复习的艰难之路,爸爸决定修直家门口的弯弯小路,两条线索相继出现,情节发展曲折多姿。

  高潮? ?“我”决心今年踏平高考之路,爸爸修直了家门口的弯弯小路,两条线索交相呼应,丰富情节内容。

  结尾? ?点明题旨,升华中心。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例文】

  大师是怎么炼成的

  人生没有剧本,生活没有彩排,懂得变通,彰显个性,方为大师。

  ——题记

  一

  他六岁的时候,妈妈带着他参加朋友的晚宴。大家都夸他长得帅,他说不帅;大家都说他有礼貌,他说靠边站;大家都说他聪明,他说不聪明。

  妈妈指着一位长者说:叫大伯。他说:大叔。

  妈妈说:吃饭的时候别乱动。他开始乱动,跳下座位跳舞,在大家中间做鬼脸。妈妈真拿他没办法,但他又好像很懂事,经常给妈妈捶腿,给妈妈喂饭,还拍着妈妈的手说:老宝贝,你别担心小宝贝,他好着呢。

  二

  这是高中一节表演课,他当男主角,别人都不行。老师写好了剧本,大家在排练。

  他拿过剧本看了一遍就把本子扔在一边。他高高的个子,有一种超然不俗的气质。

  老师问:你都背下来了?他说:为什么要背下来?

  老师说:不背下来怎么演?他说:不背下来才能演。

  排练结束,老师笑眯眯地对他说:你真有天赋,你自己创作的台词还挺符合人物的,你将来就学演戏吧。

  他说:我很想学演戏,但我必须有自己的剧本。

  三

  话剧排练中,因为台词,他与剧作家争得面红耳赤。剧作家是资深作者,他不明白的是,既然剧本没有问题,已经修改了二三十次,定稿如此优秀,为什么不按照剧本来演呢?

  他说:站在你的角度,我承认剧本相当出色。但坐着写和演出完全不是一回事,你没感觉到有些台词有问题吗?不仅拖沓,而且空洞无物。如果你能亲自上去演一次,你就会理解我的心情。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你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改台词,破坏了整体。

  他说:整体的好坏取决于演员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演细节,假如我只会照搬,整体也绝对不会好到哪里去。我要求自己的演出必须有个性,我不能为了整体牺牲个性

  剧作家已经气得说不出话来,而他竟拂袖而去。

  多少年后,依然是这部戏,他的演出获得了满堂彩。剧作家坐在下面,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

  他从此成为享誉全国的优秀表演艺术家。

  大师不是工厂里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既然生活没有剧本,那么每一位大师都会独一无二。相同的角色不同的人演,就要有不同的个性。失去个性,就失去全部。每一种艺术都要学会变通,不懂变通就难以长足发展。大师是怎么炼成的?也许你已经有了答案。

  【阅卷评析】

  本文构思新颖,截取了大师成长中的三个片段,各具特色,用横截面展示了作者对艺术创作的个性解读,最后不忘用一个小段落来说明对艺术变通规则的理解,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表达方面,本文不拖泥带水,用语简练,切中要害,而且巧妙运用考题中的材料,一石二鸟。本文采用的行文模板是:开篇点题→片段组合→再次点题,升华主题。

  开头? ?题记开篇,点明主题:人生没有剧本,生活没有彩排,懂得变通,彰显个性,方为大师。

  中间? ?片段①:小时候+片段②:高中阶段+片段③:演员时期。

  结尾? ?归纳总结,点明题旨,升华主题。

  “引议联结”式

  【写法解读】

  “引议联结”是一种灵活的论证结构模式,适合于各类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通常采用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引”“议”“联”“结”四个字。

  “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

  “引”,一般写在第一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等等。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或任务驱动型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从材料中引出的中心论点,语句要通顺、凝练。

  可以是一个对偶句、判断句,可以是简短的哲理性的话。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正确,就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普遍追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鲜明,就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新颖,有时代感,有独特的见解。中心论点书写时也可独立成段。

  “议”,针对材料,作出必要的分析。既要简要地分析上文引用的材料,又要由此稍作生发,拓宽思路,为下文展开议论联系实际张本。这是由“引论”到“本论”的过渡性文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议”,一般可以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每个分论点,语言要凝练、简洁,可以独立成段,也可以把几个分论点写成一段。力求醒目,结构清晰,思路清楚。分论点要倾情打造,要生动,有意蕴。结构基本一致,内容彼此相关,要能扣住中心论点,扣住题目。结构上,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式的,也可以是对照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递进式的分论点,可从时间、空间、大小的角度思考,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中到外,由个人到国家,由自然到人类社会等。

  那么,如何来拟分论点呢?可以采用“类、因、法、果”构思法。

  “类”,“是什么”,解决的是对象问题,从话题、文题中选关键词提问。如《美丽的梦想》,关键词是“梦想”,可从“梦想是什么”拟三个分论点。

  “因”,“为什么”,解决的是原因问题,如《美丽的梦想》,“为什么要有梦想”,“折射现实情况如何”并顺此提出分论点。

  “法”,“怎么办”,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从“怎样去实现美丽的梦想”拟三个分论点。

  “果”,“怎么样”,即问题得以解决后“我”的态度和体验,如《美丽的梦想》,“梦想实现后我会有怎样的表现,或梦想没有实现我会如何坚定地追求”。

  当然,“类、因、法、果”不需要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只要选择一两个方面即可。用作展开的一两个方面,一定是自己体验最深刻,认识最独到,占有材料最丰富的优势方面。

  “议”是文章“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作论据。论据要准确、典型、丰富。准确,就是所举事实要真实。典型,就是有历史代表性。丰富,就是论据要多,要有说服力。事实论据可以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要概括、压缩,不要堆砌事例,也不要大段大段地叙述事例。一定要结合论点对事例作针对性分析,且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事实论据要能证明其论点,不要生拉硬拽,牵强附会。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

  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等。要有点辩证分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如论点如果是“人必须要有自信”,那么可能有人说自负也是一种自信,所以在议论时必须指出,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这样,文章严密,无懈可击。

  讲道理可以巧借名言,把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并结合论点进行议论。如论证论点“勤奋,成功的保证”,可以借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来讲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玩耍,只能荒废事业,使人一事无成。”

  讲道理亦可从反面来分析,从假设来理解。如论证论点“磨砺铸造人生”可这样写:“假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萎靡不振,经不住挫折,受不起磨砺,他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

  “联”,即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之所在。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使论证充实而严密;必须选择典型而有说服力的事实作论据;

  必须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做到有理有据。

  “联”,或个人,或集体,或社会;或中国,或外国;或自然,或人类社会。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比如证明论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可以联想到“嫦娥一号”:“正是许许多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从无到有,开拓创新,踏踏实实,才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扬了军威,长了民族志气。”

  “结”,即对全文的论证作总结,解决问题,总结全文。要注意如下几点:

  要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

  要深化论点,或发出号召,或提出办法,把论证推向高潮。

  “结”,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

  比如论点是“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铿锵有力,引人深思。

  一言以蔽之,以上四字结构,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变通使用。比如,为了使自己的论点更严密,不过于绝对,不过于偏颇,我们可以在“联”的后面加上一个“辩”的部分,“辩”就是辩证看待观点,是行文思路严密的补笔。通常这一部分不是行文重点,文字不宜过多。可以用“当然”“固然”等类词语来引起。字数一般不超过50字。有了这一部分,思维就显得严密,观点也显得恰到好处,不失分寸。

  【时评范文】

  崇尚简单

  国风

  读刘大櫆《论文偶记》,上面写道:“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

  洞观古今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皆简单。土地质朴无华,能养育万物;真水无色无香,能孕育生命。一部《周易》,玄而又玄,变幻无穷,离不开阴阳二卦。《老子》被誉为哲学的哲学,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十个,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电子计算机每秒处理上百亿兆的数据,原理只是数学上的二进制。所以,要求得真谛,就应向简处着眼。圣雄甘地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美德。当领导的人简单,就会减轻下属的负担,引领出好的作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种讲话、汇报、文件,上面一页纸,下面就会一本书,“文山会海”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活简单的人,目标会更明确,志向也会更坚定。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司马光教育儿子:“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俭则必简,简则必俭。

  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物欲的奴隶。在私利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同情关爱,只有竞争算计、巧取豪夺。为什么新闻记者要说谎?企业要给奶粉中加三聚氰胺?金融家要诈骗?一切为了钱,人人都相信现实的幸福必须在这里面寻找。金钱崇拜,使得人类不计后果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人们只知道砍伐森林,却忘了自己也要呼吸;只知道污染江河,却忘了自己也要喝水……

  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简单一点?

  我的一位朋友,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作家,也是高级领导。多年来,他就只穿一双部队的胶鞋,从不穿袜子,冬天也只穿一件外套。下去检查工作,都是自带面包和方便面,在车上就餐。他有一个信念:物质上求简单,精神上求丰富。人一旦变成物欲的奴隶,就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简,犹药也,力行,可以洁身正性,清心明志。简亦为生活尽境,人生幸福莫过于崇尚简单并身体力行。

  【高考范文】

  流淌的纯美

  ——读《湘行散记》有感

  文/王彭昕宇

  读罢《湘行散记》,我不仅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和妻子张兆和炽热的感情,还了解了湘西淳朴的民风,领悟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湘西那秀丽的山水、别致的风景孕育出沈从文先生细腻通达的内心。

  (这篇读后感采用的是正副标题的形式,“流淌的纯美”体现了小作者的中心感点——“纯美”。在文章的开头,明确地提出了自己从中得到的所感:沈从文与夫人的感情;湘西的民风和风土人情、山水风景;其中“更感受到了……”说明此篇读后感最中心的感点是:秀丽的山水环境孕育了细腻通达的内心。切合了标题中的“纯美”。)

  湘西被群山包围,人们的生活自然多了几分与世隔绝的古韵。在这里,有错落的吊脚楼,有哭嫁的新媳妇,有爱说“野话”孔武有力的水手,还有萦绕的情歌与号子……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为了生计劳苦奔波,但他们的质朴令沈从文先生不禁感叹出:“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

  (此部分为“引”,对《湘行散记》作品做了简洁扼要的概括。具有针对性地引述了原文材料,沈从文的感叹:“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贴合中心感点“纯美”,对作品的概括和引用是为自己的“感”服务的。)

  我相信,湘西人“生活的单纯”,一定是依托于他们背后的山水。就拿水来说吧,平静时“水则透明如无物,小船用两个人拉着,便在这种清水里向上滑行”;汹涌时“水吼得吓人,浪打船边舱板很重”;湍急时“可同一股火样子,太热情了一点,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凭自己意见做去”……这随性质朴的河水,滋养了包括沈从文先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湘西人。于是先生发自内心这样赞美故乡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铭文,先生包裹在慈悲与谦让中的一颗赤诚之心,应该就是在这清秀山水中滋养出来的,这也正是“智者乐水”的真实写照。

  (此部分从“引”过渡到“议”。从“山水”这一个小点切入,适当引述原文并进行分析。不忘结合自己“感”:“这让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状态,引出“智者乐水”的感悟。)

  对故乡河流的眷恋,令沈从文先生对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后涨水后能被淹没的街的总称。这一颇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镌刻在沈从文的心中,以至于他在描写河街时用了《河街想象》这个题目。他笔下的河街简单而美好:有悄悄说话、用烘笼烤手的妇人,有卖纸钱的铺子,有插着白旗的小衙门,还有从窗口喊船的人……河街上萦绕着的歌声,“简直是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常德,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经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历史的原貌只能留存于祖辈们的记忆里了,战火的洗礼、城市的变迁,让古老的河街化为了时间的尘埃。幸运的是,故乡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于那仿古的建筑群中,吹着惬意的河风时,我心中就会飘过沈从文先生文字里的“极好的歌声”,这是乡土的歌谣,也是历史的回响。

  (此部分由“议”自然过渡到“联”。顺接前文“水”的思路,进行扩展,结合自己的实际:“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常德……”接着表达了历史变迁、时过境迁的感悟。同时不忘紧扣作品:“每每徜徉于那仿古的建筑群中,吹着惬意的河风时,我心中就会飘过沈从文先生文字里……”小作者的所感,是由《湘行散记》生发出来的,而这种所感,也使“我”每每回想起《湘行散记》。很好地做到了始终不脱离所读著作。)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这样的文字就像是纯美的童谣,流淌过我的内心,给我带来安宁和温暖。

  先生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那就让我们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历史的岁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的纯美和爱

  (结语部分回到《湘行散记》本身,总结这部作品如同“纯美的童谣”,给自己带来了“安宁和温暖”,最后引用作者文字,再次紧扣中心感点“流淌的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