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心理咨询|教育最大的残忍,就是阻止孩子“玩”
你的孩子会玩吗?
当把这个问题摆在你的面前,你会是什么回答?
·孩子时间都被排满了,没有时间玩。
·外面太不安全,不放心孩子玩。
·TA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玩什么玩,成绩下降怎么办?
......
或许你是担心孩子顾着玩,成绩跟不上,或许你是觉得孩子会“玩物丧志”,一点前途也没有,太多的或许,让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有时间玩,也越来越不会玩。
教育最大的残忍
就是阻止孩子“玩”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一个只学习,不会玩的人应该怎么办?
有一位网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父母不会经常带他出去玩,他们只会告诉他“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等以后长大了就有时间玩了”,于是他成了一个应试机器,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直到上了高二,学习压力变大,导致他在情绪上有了障碍,整个人特别崩溃,但当时并没有在意,到了高三压力一再增加,在高考前夕陷入了抑郁,无奈之下,只能进入一个三流大学,但心态一直没有调整过来,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出现这样的状况,就是孩子[不会玩]的后果。
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用了42年时间,采访了6000人,了解了他们的童年生活。
结果显示:
如果在儿童时期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不会快乐。
而且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在性格上会显得孤僻、木讷、甚至是敏感、易怒、易暴躁。
父母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爱玩,以致“谈玩色变”,在他们的认知里:
玩=不上进=荒废学业=没出息
一个“玩”字,就可以毁了孩子的一生。
但事实是,一个不会“玩”的孩子也是一个不会“学”的孩子。
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游戏治疗师劳伦斯·科恩,在他所著的《游戏力》中曾这样说道:“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游戏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只有会“玩”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玩”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有一部名为《玩有什么用》的短片,在影片中,有的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玩耍,有的孩子则拿着一片树叶观察,有的孩子胆子很小,总是一个人呆着。
相信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已经是怒气冲天:玩有什么用?
但我们看到:
跌倒在地的女孩拍了拍身上的土就站起来,没有哭闹。
盯着树叶的男孩在用树叶制作了一幅画,那是送给妈妈的母亲节礼物。
那个胆子很小的姑娘在伙伴的帮助下,勇敢完成了独木桥的挑战。
你总说“玩”有什么用?
孩子用他们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不仅是轻松快乐的情绪,还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勇敢和创造力。
《发育心理学》上有一项经典的实验:
他们将幼儿园的90个小朋友分成三组。
第一组小朋友可以在一叠纸巾、一个螺丝刀、一块木板、一堆纸夹等常见物品中挑选四种来自由玩耍;
第二组小朋友,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模仿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使用这些物品;
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物品,他们坐在桌前随机画自己想画的画。
十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小朋友说出其中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
结果显示:
自由玩耍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律、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说出的三倍。
孩子只有通过玩,才能了解自己,探索世界,培养自己内心的热爱,坚持,自律,专注......
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会“玩”的孩子。
正确的“玩”
才能让孩子越玩越出息
“玩”但不是随便“玩”,只有正确的玩,它的价值才能发挥到最大。
1.不同的年龄需要不同的游戏
以色列心理学家斯米兰斯基针对幼儿与游戏的研究认为不同时期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玩法:
婴儿期:
可以让孩子进行功能游戏,比如推球、追球等,主要是起到运动肌肉的作用;
2岁以上:
可以让孩子进行建构游戏,比如搭积木、画画等,孩子能体会到创造的成功感;
3岁以上:
可以让孩子进行假装游戏,比如过家家、角色扮演等,不仅让孩子体会角色中的情境,还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6岁以上:
可以让孩子进行规则游戏,比如棋牌类桌游,孩子懂得规则,提高逻辑思维。
2. 孩子的兴趣所在才是最好的玩耍
身为教育学博士的陈美玲曾说:“做功课也是玩,玩也是学习。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我让他们分不开。给他们很多兴趣去找答案,他们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话学得很快,学习也不是辛苦的。”
比起禁止孩子“玩”,不如通过玩耍来引导孩子。
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孩子才能更好放松,他们会觉得学习知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这种正向反馈的影响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会玩的孩子能从玩耍中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要什么,需要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玩出人生的新高度。
所以,不要压制孩子“玩”的欲望,让他们在玩耍中寻找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