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高博會⑥丨應勢而變 多角度縱論產教深度融合之道
人民網重慶4月10電 4月9日,作為第58·59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的主論壇之一,2023高校產教融合研討會平行論壇二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產業界代表共計300余人參加了論壇。
大會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重慶理工大學、重慶財經學院、中國高等教育培訓中心、國藥勵展承辦。會議以“共建產業學院,深化產教融合新模式”為主題,以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為切入點,聚焦產教深度融合,為高等教育高"量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現場。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高等教育如何識變、應變、求變?
對於高等教育如何超前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吳英策給出三點建議:一是深刻把握新內涵,持續探索協同育人新路徑﹔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有效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三是加快完善新機制,持續推動產教融合走深走實。
吳英策表示:“總之,要把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作為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貫通、相互協同、相互促進的戰略性舉措。”
“新的發展格局呼喚符合產業和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重慶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紀委監委駐市教委紀檢監察組組長陳光海認為,實現校企協同育人雙向賦能,需要直面瓶頸和制約因素,切實構建教育與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格局。
陳光海建議,要明確高校辦學定位,強化雙方主體地位,提升協同創新質量,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此外,還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積極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形成多方共贏、協同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多元實踐
面對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的現狀,西南石油大學副校長周瑩以四川省光伏產業產教融合綜合示范基地的建設歷程為例,分享了解決光伏產業三大矛盾的“一院+兩中心+五高地”的產教融合新模式。
洛陽理工學院校長張銳對於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提出三點思路:一是理念引領,把握產科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二是轉型提質,推動產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三是激發活力,實現產科教深度融合成果顯著突破。
在產教深度融合方面,重慶理工大學已經有了20多年實踐經驗。從最開始與長安汽車、東風小康等企業開展2+2、定制班等聯合人才培養,到依托校辦產業技術公司進行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重慶理工大學成果顯著。學校已獲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以及重慶市屬高校唯一的國家大學科技園。近五年,學校累計轉化科技成果2484項,轉化金額5.99億元,專利轉化金額位列全國高校第42位。師生成果轉化累計成立雙創企業71家,孵化企業188家,基金加速企業44家,共計產值突破100億元。
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何建國作主旨報告。重慶理工大學供圖
“如今,重慶理工大學積極求變,以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為重要抓手,不斷創新辦學思路與辦學模式。”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何建國介紹,2021年重慶理工大學同時獲批了兩個現代產業學院示范建設點——“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學院”和“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學院”﹔同年,學校申報的“新能源汽車現代產業學院”獲批教育部首批50所現代產業學院之一。
其中,在新能源汽車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實踐中,重慶理工大學通過校企共建“2+2”四年兩地沁潤式課程體系,設置了兩年校內基礎課程群、兩年校外專業實踐課程群。何建國說:“借助企業智力、設備資源,學生可以在共建實訓基地完成項目制實踐,產業學院也為校辦企業提供了精通產業技術的高質量人才,由此形成‘血緣式’產教融合新模式。”
目前,該校產業學院在課程建設與教學成果、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就業、校企協同科技創新、辦學模式推廣與應用等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何建國表示,除此之外,重慶理工大學還瞄准重慶市重點打造的生物醫藥千億級產業,與巴南區政府、國際生物城聯合共建“高校+產業園+企業群”型產業學院。
重慶財經學院同樣在大力推進產業學院建設。該校校長吳華安介紹,學校目前已完成了現代產業學院布局,構建了包括訊飛人工智能學院、中軟國際大數據產業學院、中新金融科技現代產業學院、用友新道智能會計產業學院和中新國際貿易與供應鏈產業學院在內的五個具有“四新”屬性的現代產業學院方陣。(胡虹、晏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