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社区孵育出新实践
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基金”介入困难儿童服务,“小海螺伴童成长”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伴随儿童成长。从2021年起,这里成为了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多方力量互联互动的创新实践地。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推进‘五社联动’关爱‘一小一老’”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上,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五社联动”参与社区治理已经在上海5个街道试点开展。
青年报记者?刘晶晶
90后青年社工感受到社区治理新变化
五里桥街道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2.67万余人,18岁以下儿童1万余人,是一个典型的高密度居住型社区。就在这个小小“螺蛳壳”里,已经培育了7家5A级社会组织、3家4A级社会组织、13家3A级社会组织。
2022年,五里桥街道成为“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试点之一,成立了由社工站、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组成的项目实施行动小组,积极探索“社区基金”介入困难儿童服务模式,成立“社区基金”,从社区层面完善困难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另一方面支持社区志愿团队开展“小海螺伴童成长”社区志愿服务项目,陪伴儿童成长。
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的90后青年社工姚琪琪全程参与了这一试点项目。姚琪琪2015年12月开始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大学毕业后,她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到新疆开展志愿服务。在新疆的经历,让她有了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的初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身边人带去一点改变。”
在阳光善行的工作经历则坚定了姚琪琪以社工身份参与社会治理的决心。和身边伙伴一起,陪伴失独长者,看着身边充满社会理想的社会组织伙伴成长。如今她继续助力五里桥街道社工站建设。“当我听长者讲起过去,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见证伙伴一点一滴的成长,都让我感受到社会工作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一份让自己幸福也让身边人幸福的工作与职业。”她告诉记者。
这些年,姚琪琪越发感受到社会工作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了。“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包括现在提出要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都体现了对社会工作的认可与支持。”姚琪琪说,来参与这些活动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多了,不管是失独长者的服务,还是在澜沧开展的守护山寨儿童健康成长的行动,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加入进来一同行动。
而作为一名年轻的社会工作从业者,姚琪琪也敏锐地感受到,作为社会工作者,除了要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之外,也应学会主动“链接”更多社会资源来帮助服务对象,以专业性和创新思维来参与现代化的社会治理。
“五社联动”创新提升现代化治理能级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像姚琪琪这样的90后年轻社工还有不少,越来越创新的社区治理理念,让这些年轻人对于坚守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的一线,有了更大的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社联动”正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典型创新与实践,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由“爱豆银龄关怀”五社为老服务创新项目全国项目办公室、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承办,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协办的2023年“推进‘五社联动’关爱‘一小一老’”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上,记者了解到,在推进“五社联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上海创新性地开展“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社会工作专项服务站”建设,综合社工站承担枢纽平台功能,专项社工站实施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两者互为补充、联动发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目前全市建成各级各类社工站515家,其中区级社工站2家、街镇综合社工站221家、专项社工站292家,实现了街镇社工站的全覆盖。五里桥街道等全市5个试点街道探索“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成立社区基金,发挥“五社联动”机制,关爱“一老一小”,助力打造儿童友好型社区,共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施“爱伴童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项目。
服务升级,人才培养也更专业。据介绍,上海持续提升治理能级,激发“五社”新动能,建立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及分类分级培养培训制度;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引导志愿者全过程参与疫情防控、社区治理、生态环保、特殊人群服务;开展首届“上海慈善奖”评选表彰活动等。当天的活动上,与会领导和嘉宾也为2022年度上海市“最美社工”“品牌社会工作项目”“品牌社会工作案例”获奖代表进行了颁奖。
“我们也希望更多青年人能主动担当,走出家门,关心社区,关心身边人,一起让我们生活的社区更美好。”姚琪琪如此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