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康养”,寿光市探索文化养老新模式

  每周四下午两点,寿光市老年大学教师刘志涛都会提前来到洛城街道屯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的老年学员讲授声乐课,本学期共15节课,这周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寿光市老年大学在屯西社区建设了分校,今年年初,通过广泛征询社区老年朋友意见,开设了声乐和舞蹈两门课程,选派2名专业教师进行定点指导,第一学期已有50多名老年学员报名学习。

  

  “立足建设‘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像屯西社区这样的分校或教学点,我们已建有30多处,每年根据分校周边老年人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对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教师选聘、教材采购等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寿光市老年大学教学科负责人许会娟介绍说。

  为进一步满足老年群体“求知求乐求康求为”的强烈愿望,寿光市老年大学还大力支持指导各分校、教学点根据特点自设课程,鼓励聘请分校周边退休教师、老干部、老专家发挥经验优势、特长优势参与志愿教学活动。

  

  在圣城街道德馨苑教学点,退休教师刘利波凭借多年在老年大学本部教学经验和特长,开设了太极扇、广场舞、唱红歌等课程,带领学员队伍组建了“艺起精彩”志愿服务队,每年参加市里组织的“文明之夏”“周末大舞台”“菜博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表演,并多次获得奖项。

  “自从我们社区建了老年大学分校,坚持‘党建+服务’办学模式,支部书记兼任老年大学分校校长,党员带头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村里自发建起了舞蹈群、健身操群、书法群、太极群和合唱队群,老人们打牌晒太阳的少了,唱歌跳舞健身的多了。”屯西村支部书记葛茂学说。

  有的老年人虽然年龄大了,家庭任务却很重,尤其是抚养看护小孩是一项重要责任。为此,寿光市老年大学推行“为老更为小”基层办学理念,联合关工委、文联等部门,在全市农村、社区采用场所共用、设施共享的方式推广建设“周末学堂”“农家书屋”等,推行小学、幼儿园延时服务,让老年朋友放下包袱,搭建老少同乐、快乐学习的老年教育平台。

  居住在屯西社区的老年人还有一项特殊福利,每到午餐、晚餐时间,老人们都准时到“幸福食堂”打饭就餐,每餐只需一块钱,就能吃上荤素搭配、健康可口的午晚两餐。

  

  为让农村老年人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服务,寿光市老年大学联合关工委、民政局大力推行“快乐学堂+幸福食堂”养老模式,倡导孝老敬老的“孝德”之风,采取“市里补一点、镇街拿一点、村里筹一点、个人交一点”的方式在农村建设“幸福食堂”,真正使农村、社区成为传递党和政府关爱的“暖心驿站”以及老年群体康乐有为的“温馨家园”。

  “‘老年大学’‘幸福食堂’的广泛建设为寿光市探索‘乐学+康养’的文化养老模式创造了条件,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下一步我们将以“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行动为契机,加快培育更多办学条件优良、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内容丰富、康养学习娱乐结合的基层老年大学,让更多老年人出家门就能进校门,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寿光市老年大学校长王效金说。(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李朋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