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孙渭川
我的老师
2016年10月的一天,巧遇我1985年在华县教师进修学校上学时的班主任孙渭川老师。那次与老师的邂逅,我们畅谈了很多。我向老师汇报了我这几年的工作生活情况,老师知道我从老龄委岗位上退下来依然从事老年人工作,很欣慰。老师谈了他的一生教育实践,以及丰富的退休生活,使我很敬佩。老师虽然80岁,依然眼不花,腰不弯、背不驼,每日新闻必看,关心国家大事;每日早晚散步,常打乒乓球,写文章,头脑清晰;说古论今滔滔不绝,真可谓老当益壮,老骥伏枥。
1987年中年时期的孙渭川老师
人一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年轻时遇到一位好老师。我清晰地记得,1985年,我还是民办教师。7月份参加大荔师范招生考试的前一天,在孙老师家里吃饭,孙老师的儿子是我丈夫的同事,平时就过往密切,孙老师的夫人也是我上学后的黄老师。他看见我从塬上农村来到县城考试,还带着不到一岁的小孩、格外亲切,给我们捞了一大碗油泼辣子手擀面。
那时民办教师工资只有几块钱,拖家带口,平时伙食标准非常地低,我多数时候满足于填饱肚子,在孙老师家那顿丰盛的饭菜我至今难忘。这是我见老师的第一面,老师给我的印象是:胸中有大学问,面貌和蔼可亲。
对老师的第一感觉是: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为人忠诚,有理想、有境界,有追求,对国家、对人民,对每个学生、每一节课,都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倾注了无尽的期望。老师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尽职于对每个学生的教育。考上教师进校,我踏上了人生最重要的里程碑--从民办教师变成了公办教师,用那个年代的话说,跳出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公家的饭碗。
上学的第一天,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点名,我眼前一亮,啊!班主任竟然是他——孙渭川老师,我考前还在他家吃过饭。我心里暗自高兴我咋这么有福气。老师在课堂上俨如两人,非常严格。记得一个周六下午是政治和音乐课,我想提前回家看望刚刚一岁的儿子,就写了假条找老师,没想到他不但不批准,还把我批评一顿,给我上了一堂政治课。说你们民办教师,要珍惜党和政府提供的学习机会。说得我无言以对,还眼泪汪汪的。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守时守纪是教师起码的职业素养。他严格的要求使我养成了严守纪律的工作习惯。40多年间,做过语文教师、音乐老师,30多年的机关工作经历,无不受益于华县教师进修学校这语文政治课程的学习基础。
老师是一个智慧深广的智者。学生犯错时,不是伤害自尊心的批评,而是耐心细致地讲解道理。老师非常幽默,语文课讲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喜爱古诗古文,也得益于孙老师。他那抑扬顿挫的朗读,把古诗古文的文字美与丰富的思想内涵、精神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大大地激发了我对古诗文的爱好。还记得1988年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老师组织我们班排练的话剧《在祖国危亡的关头》在县影剧院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话剧里有声情并茂的朗诵,有拿着大刀、端着长枪的日本鬼子,有逃难的群众,有不畏牺牲的共产党员。唱着“九一八、九一八”,那壮怀激烈的场面使我至今难忘。
1986年华县教师进修学校86级学员在华县大礼堂演出后合影
老师是一个善良慈祥的益友。下课了和我们一起聊天、谈心,一起欢笑。像朋友一样为我们答疑解惑、倾听同学们的心声,鼓励我们的自信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会我们怎样为人处事,怎样辨别是非。春风化雨般的教诲,循循善诱般的启迪使我受益终生。
老师是一个勤奋耕耘的园丁。前些年,老龄办成立老年学学会,物色理事人选,作为区老龄办主任的我马上想起了我的老师,于是我上门拜访,邀请老师支持我的工作。五年多的老年学会工作孙老师又给我上了一堂。“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政治课。每季度的学会例会他积极参加,积极发言、建言献策。
老师的书册付梓前,我有无尽的话语,表不完的情怀,化作一句话:衷心祝愿孙老师阖家幸福,健康、长寿。
春晖寸草师生情,思想学识惠终生。
恩情千言道不尽,精神伴我且远行。
2017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