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教育下,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自闭症儿童正确的心理认知?

  01

  国内外有关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观念与态度、教育安置与支持等方面展开。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融合教育强调教育机会的平等,提倡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在促进其发展的包容性的环境中,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应经历普通儿童同等的高质量教育。

  有相关学者提出虽然融合教育起源于西方,但在我国经历了嫁接与再生长的过程。

  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目标为融合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成为了融合教育的直接动力。

  

  融合教育的各参与主体要素一般包括教师、家长等群体。有研究人员认为教师、家长是自闭症融合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并提出包容的态度、对自闭症的认识和理解、社交行为、感知到的挑战行为和支持网络是影响自闭症儿童融入学校的关键因素。

  研究者分析了自闭症幼儿学前融合教育中来自幼儿园行政管理、幼儿教师及家长的积极因素,依据家长与教师对于支持状况的评定。

  提出应从家校合作、社会宣传、促进自闭症幼儿与普通幼儿交流等方面改善融合支持环境。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学者提出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需要遵循提供平等的课程学习机会与创设最小受限制环境的教育原则。

  在探究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教育安置与支持方面,我国研究者引入介绍国外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模式,在吸收借鉴国外融合经验的基础上,探究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的入学准备、班级安置等环节的安排以及支持氛围的创设。

  

  例如英国在学前阶段的融合教育实践中开展了全方位融合教育法和循环教学过程,教师对自闭症儿童采取结构化、正向的期望。

  注重儿童的多维度能力发展,并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情境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活动。

  02

  学者总结了在美国普通班级和资源教室是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模式,在学校内营造的全员参与、包容接纳的积极的融合教育氛围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研究者通常还从课程模式、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组织管理等多种途径,为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改善问题行为等制定干预方案。

  探究支持策略与保障体系,这一部分的研究多以综述以及案例研究为主。

  社会建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是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独特的社会问题研究视角。

  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知识与社会行动的关联性,知识由社会过程所维系,一切知识体系中都有其固有的价值与意识形态。

  

  因而,社会建构理论提出人们应当在与他人、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来获得知识,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认识及与评价自我与社会现象。

  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即选用一定特征词去命名某种社会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建构”,强调在动态变化的情境之中赋予行为过程意义来建构社会情境脉络。

  社会建构的观点能便于研究者基于社会情境形成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对解释社会生活、描述社会互动关系,理解社会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伊安·哈金认为,理解社会建构视角下的自闭症概念时需要同时关注其生物学与社会文化属性,认识到两者在自闭症发展进程中的交互作用。

  例如对自闭症儿童的诊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普适性的参考依据而是由儿童所处时代的文化实践和经济状况等共同决定,儿童相同的病症表现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标准。

  03

  “自闭症”概念本身作为某种象征符号在逐渐发展之中,典型自闭症在20世纪早期获得了临床描述,而阿斯伯格综合征与广泛性发育障碍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早期为人所识别。

  

  可见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各种类型经由专业化的诊断与分类标准的确立才逐渐清晰。

  此外,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社会现实通常是以解释过的事实而非客观事实呈现自身的。大众所认识的自闭症人群来自媒体所塑造的“解释”后的自闭症者形象,而媒体在呈现其形象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着自闭症的“新的社会现实”。

  自闭症者的社会处境由医学视角与媒体视角所共同决定。媒体的讲述形式使得自闭症成为了一种隐喻,通常与种种负面标签画上等号,强化了公众的刻板印象。

  语言在自闭症者负面形象的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报道中所隐含的分类和排斥性的话语实际上是一种对自闭症污名化的显性表达。

  此外,基于社会建构的视角,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得益于受众和传者的双方互动,这种观点体现了用户群体和社会在传播网络建构中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影响。

  受众能与媒介提供的符号建构进行互动,也能成为积极的建构者。基于社会建构理论的观点,研究人员分析了媒体内容文本中所塑造的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主要也是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利地位”在公众话语系统中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的探讨。

  

  通过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的刻画,来讨论社会公众所传递的有关自闭症儿童的观念导向以及媒体对于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观点。

  大众媒体作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塑造公众认知,传递社会导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媒体文本中所呈现的自闭症者负面标签更为突出,现有报道不利于公众形成对自闭症者的正确认识。

  04

  部分研究者们基于报道特征或问题命题建构的思路来分析媒体所呈现的自闭症议题,但鲜少有研究关注整体的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的呈现及其特征。

  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作为社会文化环境塑造的一部分,在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中同样应获得关注和重视,以大众传媒为切入点探析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运用数据库搜索2010-2020年期间人民日报等报纸媒体以自闭症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依据内容分析类目归纳新闻报道中呈现的自闭症儿童特征。

  

  收集2021年间微博平台用户所发布的自闭症相关的文本内容,基于主题聚类分析不同用户群体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度分布。

  综合新闻报道与微博文本,归纳媒体所塑造的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并分析其呈现特征。

  基于新闻报道与微博文本中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相关内容,分析媒体文本中体现的不同来源主体对自闭症儿童参与融合教育的观点,总结媒体视角下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观。

  结合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分析其与媒体融合教育观的关联,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不仅包括自闭症儿童的课堂融入,而且强调社会整体形成对自闭症儿童置于社会情境中的正确理念。

  

  研究人员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媒体对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的呈现,有助于丰富公众对自闭症群体的认识,化解社会公众对自闭症的偏见和避讳。

  以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为基础探究媒体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关注度,这对分析公众对自闭症议题的认识倾向,勾勒自闭症儿童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完善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生态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传媒在塑造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强化公众对自闭症群体刻板印象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研究者在呈现自闭症儿童媒介形象的基础上,将结合社会建构观点反思对“自闭症”的社会意义建构,归纳媒体的融合教育观点,为推进媒体在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参考建议。

  

  研究人员在选取进行文本内容分析的目标传播媒体时主要从研究问题针对性、研究媒体权威性和研究资料易得性三方面考虑。

  有关自闭症群体的生存处境是重要的教育、社会与公共健康问题,因而通过对国内主流媒体的研究便于分析传播 媒体的形象建构,从而加深对其他类型媒体舆论的理解。

  在文本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方面,传统纸质媒体中的报纸仍然具有鲜明优势,在报纸中则应选取具有广泛受众群体与较强公信力的代表报纸作为分析对象。

  此外,由于研究的内容含有固定的时间范围、具有一定回溯性,因而所选取的报纸必须被收录进全国重要报纸数据库或拥有自身的数据库资源,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方便获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