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为武器!这所院校如何为抗战吹响号角?
他们满腔热忱,
以作品凝聚民心,为抗战发出怒吼。
他们投身战斗,
以艺术为武器,似利刃刺向敌人。
一部部经典的艺术作品,
如号角唤醒人民、像火炬照亮黑暗。
4月9日本周日17:54,《讲武堂》系列节目《抗战号角——战火中走来的鲁艺》(上集),敬请收看!
本集邀请
军史专家 卢 勇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主任 刘 妮
历史学者 单 双
与主持人赵旭阳一同
回望延安鲁艺的抗战岁月
85年前,一所被誉为“革命文艺摇篮”的院校成立了,它就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一批批热血青年怀揣着救亡图存的信念,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讲武堂》本期节目将走进鲁艺,去感受文化抗战的力量。
01
战火中诞生的“革命文艺摇篮”
抗战初期,上海文艺界陆续汇聚延安,话剧《血祭上海》演出非常成功。庆功会上,毛主席采纳了创办艺术学校的建议,成立鲁迅艺术学院,这所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到达延安后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学院,以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为创作方向。
当时,鲁艺的办学条件可以说是世界上艺术学校里最差的,学生要自己建校舍、挖窑洞,排练、演出基本上都是露天,但它却非常吸引人,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有志青年关山迢迢投奔延安,加入到这所伟大的院校中来。
从1938年起,延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活动。当时在艰苦办学条件下创办的鲁艺,汇集了延安半数以上的文艺家和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一大批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就诞生于此。1940年,鲁迅艺术学院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
02
“一曲大合唱,
可顶十万毛瑟枪”!
△点击视频聆听《游击队歌》
《游击队歌》这首经典作品由鲁艺教员贺绿汀作词作曲。1937年11月,他随抗日救亡演剧队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彭雪枫的一堂抗日游击战战术课激发了他的灵感。《游击队歌》很快唱遍大江南北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报国的进行曲。
△点击视频聆听《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者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春天,冼星海抱病创作六天六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谱曲。这首作品在抗战烽火中被评价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毛主席称赞它百听不厌。
△点击视频聆听《黄河大合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它的曲作者郑律成出生于朝鲜,19岁时来到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奔赴延安,进入鲁艺学习。《八路军进行曲》旋律豪迈,节奏铿锵,生动体现出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排山倒海气势。
03
他们以刻刀和画笔为武器,
吹响文化抗战的号角!
抗战时期,当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鼓舞着斗志的同时,延安鲁艺的美术家们,也纷纷以画笔、刻刀为武器,积极地投身在血与火的战斗当中。他们深入到人民群众和部队一线,歌颂觉醒的人民,歌颂伟大的抗日战争。
彦涵、古元等艺术家用木刻、版画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彦涵毕业后加入“鲁艺木刻工作团”,成为一名一手拿枪、一手拿着刻刀的文化战士,他创作出很多反映战斗场景的优秀作品,其中《当敌人搜山的时候》被誉为“抗日战争不朽之作”。
在延安的抗战文艺中,漫画艺术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爆发后,华君武绕道香港,辗转到延安进入鲁艺学习。他的漫画讽刺性杀伤力很强,其作品《榜样》《肉骨头引狗》《丰收》《诱降》等对于教化人民大众,凝聚社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鲁艺的艺术家们,自觉地把个人的艺术理想融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当中去。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他们奔赴前线,深入敌后,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艺和戏剧作品,为动员民众,团结抗日发挥了积极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7《讲武堂》本周日播出
系列节目
《抗战号角——战火中走来的鲁艺》
(上集)
首播时间:4月9日 周日 晚上17:54
重播时间:下周一、周四、周六 上午7:58
▍下期预告
4月16日,《讲武堂》将播出系列节目《抗战号角——战火中走来的鲁艺》(下集),将继续走进鲁艺,去感受文学和戏剧作品的力量,敬请期待!
原标题:《以艺术为武器!这所院校如何为抗战吹响号角?》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