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出城乡“清洁净美”生态画卷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史德建

  绿树成荫的村庄、干净整洁的马路、有序摆放的垃圾桶……走在周村区城北路街道的大街小巷,每一处都透着精致精美,令人眼前一亮。

  “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

  

  周村区城北路街道坚持贯彻落实市、区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工作要求,围绕“群众满意度提升”,以打造“清洁净美、生态宜居”的城北街道为重点,不断增“颜值”、提“气质”,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设施提升,乡村更美丽

  4月17日,周村区城北路街道沈家村内,工人们正在施工,将一条条崭新的排水管接入村民家中。

  在石门村村民张建国家中,张建国将一盆废水倒入排水口,哗地一声,废水顺着排水管道流出,汇入已经修好的污水管,流向周村区市政污水管网,再流入到污水处理厂。

  “以前生活污水都是随手一倒,流到街上,自然干燥。废水多的时候,一时半会干不了,时间长了就会发臭,特别是夏天,会滋生蚊虫。现在好了,和城市小区一样,再也见不到污水横流,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张建国说。

  “石门村污水管网是去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的。沈家村和隋家村、大房村正按照施工方案有序施工。”城北路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为了改变以前农村没有排污管道,生活污水随便倒、随便淌的状况,城北路街道将没有污水管网的村居列入治理任务,隋家、沈家、大房因为远离市政污水管网,采用集中收集拉运方式进行治理,施工建设主要内容是铺设收集管网和建设收集池。石门村则在村内铺设收集管网,直接纳入污水管网。4个村累计需铺设集中收集管网28410.4米,修建维护监测井263个,建设污水集中收集池9个,治理工程总造价934.5万元。截止目前,石门村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隋家村集中收集管网已铺设完成,集中收集池正在建设中,预计4月底全面完成。沈家村、大房村预计8月底完工。

  

  城北路街道还对辖区道路常态化开展“本色行动”,20万平方米主干道路、11万平方米连村路实行机械扫保和“以克论净”。对村居内沙化路面进行改造提升,先后完成隋家通村路、南闫通村路等7处4万余平方米,硬化东塘社区、龙达小区、小房社区、陈桥市场等路面3.2万平方米。在全域开展“清枯除杂,增植补绿”专项行动,在道路两侧、闲散空地等清理枯枝杂草,种植各类绿化苗木。同时,打造“一村一景”,完成北谢村初心文化公园、大房村、沈家村文体广场,“学习强国”主题公园及线下活动室建设。

  旧村改造,城北更宜居

  城北路南侧,一栋栋建成的居民楼有序排列,小房村的旧址上,昔日的土坯房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5栋6层以上的电梯洋房和小高层,工人正在进行电梯安装和庭院管网等配套建设以及最后的路面硬化和小区绿化。“计划5月底交付给村民,目前还有最后的收尾和验收工作。”街道负责安置房建设的孙元帅说。

  

  小房村的北邻,南闫村8栋安置楼主体也已经完成。沿城北路再往西不远,是礼官村的安置楼,这是较早建成完工的安置房。村民王磊2022年3月搬进新房,“我家住4号楼,125平方米带电梯,而且是大产权。水、电、天然气,配套都很全,生活太方便了。和以前住的平房没法比,做梦也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王磊笑呵呵地说。

  为了让辖区群众居住条件更好,城北路街道在小房村、礼官村、南闫村等5个村居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建设安置房2238套,建筑面积39.19万平方米,安置村民1206户。

  为了让村民尽快搬进新居,城北路街道今年开展安置楼“集中交付年”活动,要求小房、礼官村安置楼、新民村首套安置楼5月底前完成交付,南闫村首套房、陈桥村首套房分别于7月底、10月底前完成交付。同时,启动新民村二套房建设和南闫村拆迁工作。

  全员参与,城北更干净

  美丽家园自己建,美丽环境自己管。住房条件改善了,村庄设施提升了,为了保证人居环境的干净整洁,城北路街道将包村工作组、网格员、志愿者以及150余名党员编入各村居网格,深入推进“义务清扫日”“门前五包”“美在家庭”创建等社会动员机制,将“一网三联”积分管理与环境整治相结合,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环境整治活动。

  在东塘社区,为每栋楼配置了小笤帚、小扫帚、小簸箕、小拖把、小推把、大扫把、小夹子、小垃圾桶等八样清洁工具,社区党员、红色楼长带头,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打扫楼道、清枯扫雪等维护社区卫生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清洁工具放置在楼道口,哪里脏了,不用社区安排,就会有人打扫,将环境整治从“规定动作”变成了“自选工作”“特色工作”。自从配上了清洁工具,东塘社区33栋楼已有2000多人次群众自觉对公共区域进行清扫。

  有了群众的认同和参与,城北路街道的生态环境更美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