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案例@系统建设】 实现五个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重庆电大直属学院的实

  重庆电大直属学院围绕学校“质量、特色、能力”建设,在转型中谋发展、发展中谋提升,不断深化成人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的职业教育,努力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着力完善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走出了一条多模式、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

  【特色案例@系统建设】 实现五个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重庆电大直属学院的实践探索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学院根据重庆市产业发展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扩展专业方向,使培养的学生厚基础、强能力、好就业。首先,改造老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如药学专业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改造,设置药品营销方向,增设营销相关课程和实训内容,毕业学生深受药房企业欢迎。其次,合并相近专业,实现一专多能。如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通过合并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计算平面设计专业,形成一个专业和若干个专业方向,既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又有所侧重,增加了专业适应市场的弹性和张力。其三,开设新专业,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如根据轨道交通的发展需要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院通过专业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的举措,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提升了成人教育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了内涵好、就业旺。

  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学院借鉴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成人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一是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工作标准的对接。从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等三个层面,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二是推进通识课程与人文素质、职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对接。遵循“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的理念,在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围绕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隐性课程和必读书四个方面确定了通识教育的总体框架,将学生职业精神、人文素质、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落脚在通识课程上,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实施通识教育,学生的职业发展后劲、职业规划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按职业标准完善课程内容。如商务管理专业立足外贸员职业应具备的外语技能,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课程,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国际商务能力水平,使学生在海外、外贸企业的就业人数大幅提高。

  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院坚持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相结合,以学促练。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与旭硕科技、北汽银翔、康华医院、中海航、健之佳等企业合作,以企业需求为主,找准学工结合的对接点,形成培养标准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招生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中海航、健之佳等企业开办“委托培养班”、“定向班”,量身定做职业教育产品。二是建立实训基地,实现产教融合。通过建设实训室和虚拟仿真实训室,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全真环境下实习实践,感受实际工作环境,熟悉实际生产流程,带动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教学方式与生产方式的无缝对接。三是引入行业、企业评价标准,形成工学结合、以工促学、工学教相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2018年学院在第九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中荣获团体一等奖,教师作品获一等奖2项、优秀奖1项,学生作品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三名教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开展“课证融合”教育,把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中。一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确定职业能力,分解能力结构,确定课程体系。二是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明确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如计算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学前教育等专业,在课程中融入软件工程师、教师资格、建筑九大员证等考证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建立课证对换机制,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与相应学历教育课程进行学分转换,实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有机融合。

  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学院根据产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需要,构建了畅通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通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一是系统构建从中职、成人高职到应用本科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在中职开放课程注册学习,在成人高职阶段衔接本科课程,实现中职、成人高职、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衔接沟通、纵向流动。二是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素质的培养,在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强化工匠精神培育,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

  进入新时代,学院将继续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学校“一体多元三融合”办学模式和“互联网+双一流”建设目标,聚焦人才培养,强化产教融合,扎根重庆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