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
第一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
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
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
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决定》赋予新时期素质教育以新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素质;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决定》把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的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第一 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所谓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不得因种族、民族、性别、等素而限制或剥夺其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第二 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相对于专业性、职业性的定向教育而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
第三 教育空间的开放性
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四 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应把握好两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二,对群体而言,既应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异性。
第五 教育价值的多元化
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素质教育既重视个体实现个性化,又重视其实现社会化,既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又有益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六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第七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做知识的主人。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是学科中心。
第八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变化,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惟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并创造未来。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开知识的"钥匙"。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
1.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2.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3.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4.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5.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
6.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7.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每一个学生,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8.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9.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10.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弊端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不够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宏观上有管理体制问题,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协调问题,有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问题;在微观上存在学校管理问题、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问题和对个别学生教育问题。人们的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教育思想不能很好地转变,那么实施素质教育也就只能被动应付了。
(二)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理论指导
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较短,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因而其操作性就不易掌握。也正因如此,实施素质教育使许多人感到茫然。教育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实践,导致素质教育实施“百花齐放”、各执一端,往往具有片面性和盲目性,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
(三)改革的相关措施不配套
现阶段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是在实行“旧体制”下的“新模式”,还没有找到全面的、配套的改革措施,素质教育还没有走出举步维艰的境地。例如,我们强调“素质”、弱化“分数”,但中考、高考仍把分数作为录取依据等等。
(四)缺乏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
开展素质教育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由于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自身的素质都对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直接作用。教师的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因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实际影响。
(五)经费投入不足
应该说,在经费投入问题上,实施素质教育比实行应试教育应有更多的投入,因为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应付应试教育了。而实施素质教育,非智力因素受到同样重视,那种单纯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不再适应了。比如,教师培训、学生参加各类兴趣班及文体课外活动、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必须有经费作保证。而目前我国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再扩大投入是很困难的。因此,经费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六)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落后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养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而这种模式和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将是很困难的。比如传统教学以单纯的“粉笔#黑板”为主要模式,而现行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就很容易回到原有的、习惯了的教学模式。 (七)应试教育仍有很大市场,干扰素质教育的实施
应试教育由来已久,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对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些顾虑。究其原因,一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偏颇,误导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当今独生子女多,“望子成龙”、“光宗耀祖”是家长的普遍心态。家长在考虑子女的出路时,首先想到的是读书、升学、做官,其次才是当工人、农民。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升学不仅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获取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经济待遇的必经之路,因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二是竞争就业带来的压力,迫使学生和家长更不敢马虎。目前我国就业职位紧缺,就业渠道单一,升学就成为通向就业的主要桥梁。现在“比”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有能力参与竞争。三是中考、高考仍然沿用传统考试形式,择其高分而录取,这使中小学的教育改革难以向素质教育转轨。四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标准,教育职能部门往往以升学率、竞赛率评价学校,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以升学指标作为奖惩学校的主要依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八)对素质教育存在许多误解
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因而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例如:(1)认为搞音体美活动,开设兴趣班就是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2)认为素质教育不需要考试。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常用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纠正以分数代替一切的做法。(3)认为改革与素质教育画等号。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不清楚,因而把任何一项改革都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泛化和更加模糊了素质教育。(4)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现行教育,把素质教育当成“灵丹妙药”。现行教育虽存在不少弊端,但并不是说现行教育必须全面否定。事实上,现行教育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二者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际中很难找到纯粹的两种对立的教育。因此,如果只看到二者对立的一面,而忽视统一的一面,就会曲解素质教育的本意。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及其实现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国家层面不断推进的学校素质教育,可以把具体的实施要求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为此,要调整现有的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要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
(二)优化结构,建设一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首先,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
其次,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的工作,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引人竞争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中小学聘用教师,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聘任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继续关心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第三,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求各地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教师到经济不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任教。
第四,要努力造就能够带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干部队伍。要求学校校长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把领导教职工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重要职责。要求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靠法治、靠制度保障。
为此,要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要发挥社会用人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等等。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人进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法律意识,严格履行保护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者,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在当下就是掌握素质教育观,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掌握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者。只有当教育者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者,素质教育的课程及其他素质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才有可能。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展、有个性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有个性地发展,在素质教育活动中一切方法的运用,都必须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最终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在素质教育中,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统一的,知识发展与能力发展也是相统一的。既有全面素质基础、又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不可能完全是在学校课堂狭小的天地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必须走出课堂的狭小空间,在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里成长。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不同性质的教育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有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性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由评价来引导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行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