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确可以疗愈,为什么会有作家和诗人自杀呢?

  不是所有的写作都是疗愈,文学创作和书写疗愈有很多不同。

  第一、 目的不同,方式不同。

  作家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构思,很多时候是源于一种本能的创作冲动,对于笔下的写作素材,他们有发自内心的直觉,他们的笔下流淌着饱满的情感,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和理解。

  而书写疗愈,则是在有计划的训练中,达到与自我和解的目的。它不需要感动读者,只需要抚慰自我。

  

  第二、 写作的关注点不同

  如果我们阅读以上这些作家的文字,会发现,他们非常善于捕捉细节,他们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我们普通人可能有所觉察却未深思的东西展示出来。

  但他们的关注总是向外的,看向芸芸众生,却很少拥抱自己。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写人们为了生存弃善从恶,丢掉良知;

  川端康成写唯美的爱和死亡,写人间的颓丧;

  而书写疗愈则更多地关注自我,探寻内心的感受,提升情绪粒度,以“我”的感受向好,为书写的关注点。

  

  第三、 能量的流动方向不同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江郎才尽”,常比喻才思减退,灵感枯竭。其实这是文学创作中,很多作者都会有的一种情况。与心理咨询领域里,所说的“耗竭”状态有点类似。

  作者进行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量消耗的过程。积累的素材、大脑的想法和内心的情绪被作者进行再加工,诉诸笔端,然后呈现给读者。

  有时这种写作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掏空,是能量的消耗。

  而且,当他们以内心的创伤为原料进行“反刍”时,就仿佛再次将伤口剖开,这种写作,对作者的生命能量来说,是巨大的流失。

  而书写疗愈恰恰相反,无论是书写的方式,还是书写的主题,都是在自由书写中,梳理自己的思绪,寻找问题的根源,以现在成熟的“我”去呵护自己“内在的小孩”,这是一种赋能过程,让能量向内流动的方式。

  最后一点,自杀的作家们在先天的特质或者后天的经历方面,也有着特殊性。

  很多作家、诗人都是高敏感特质的人,内在是敏感的心,又经历了多舛的命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 他们所感受到的压抑和忧虑是超乎常人的。

  比如,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62岁自杀,他在晚年时饱受疾病折磨,患有皮肤病、肝炎、肾炎、高血压、抑郁症,他的父亲也是因为抑郁症而自杀。

  海明威自杀时使用的猎枪,正是30多年前的1928年,父亲自杀时用的同一把。他的近亲中有四名自杀者,可见,他的抑郁基因也有着生物学方面的遗传,而并非因为写作。

  芥川龙之介,出生九个月母亲就疯了。他被舅舅、舅妈抚养,他自己“一次也没有从自己的母亲那里感受到那种像母亲似的爱”。不幸的童年让他的性格孤僻,23岁时,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

  自杀前,他的处境很糟糕:身体的孱弱,失眠的折磨、疾病的痛苦、生活的压力、动荡的时局……

  因此,很多作家不是因为写作才抑郁,而是他们的写作,不能实现疗愈心灵的作用,不应混为一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