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即故乡】吴波:我与遵义相遇的十八年

  

  吾心安处即故乡。人才流动,是人才成长成才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区域间人才相互流动,能带来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有效促进区域间思想文化科技交流,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遵义,这座红色之城、转折之城,一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求贤若渴的态度,吸引了大批专家人才,呈现出愈发崭新的气象和更加昂扬的姿态。

  “他乡即故乡”栏目,带你一起走进不同阶段非遵义籍人才与遵义共同成长发展的故事。今天,一起走近吴波和遵义的故事。

  人物简介

  吴波,贵州福泉人,博士,中共党员,教授,2005年来到遵义,主要从事大学物理学、材料学教学,以及磁电子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现为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物理学”带头人、国家一流专业“物理学”负责人;兼任贵州省第九届科协委员、贵州省实践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贵州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遵义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先后获得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教学名师(金师)”,贵州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遵义市“高校优秀教师”,遵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遵义市“‘15851’第二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

  

  来遵工作十八载,感恩遵义养育情。200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了。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投递简历到遵义师范学院。金秋九月,我顺利作为遵义市“高级人才”引进,进入遵义师范学院工作,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与遵义师范学院这个红色学校、遵义市这个红色城市结下了终生不解的缘分。彼时孑身一人,现在已是幸福一家,高朋满座。

  初来乍到,我与遵师共进步

  刚参加工作,领导和同事就是我的家人。他们教会我怎么做事、怎么教育学生、怎么为人处世。我在遵义成家、生子,扎下根来,深深感恩遵义人的热情和诚挚。首先感恩我的老系主任和其他领导,他们把我当成单位的“人才宝贝”,让我一开始就担任系部的团总支书记,把有挑战性的课程交给我主讲,还安排老教师手把手指导我教学和研究工作,使我全方面得到了良好管理、教学和科研的训练。那时的遵师刚刚升为本科,正准备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学校革故鼎新,从校长到普通老师都干劲十足,让我们年轻人担负起“校兴我荣,校弱我耻”发展责任。

  那个青春激扬的岁月里,自己大部分时间都与学生在一起。长期教学和辅导学生考研,我慢慢成为了学生中的考研“明星”,我的专业和教学能力迅速充实。2007年,我获得教学经验交流“理科组”一等奖。2009年,也成功开启了自己的博士学习生涯。

  中期转段,走上管理岗位

  2012年,博士毕业,回校继续工作。201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4年任物电学院的副院长,开启了自己的行政管理生涯。之后行政管理的日子里,是组织,是历届领导,是班子成员不断帮助我,支持我,让我从一个战斗员,慢慢成长为一个指挥员。培养一两个优秀学生已经不是我的首选,让我的学科专业强起来,我的学院壮大起来,我的学生整体素质提升上来,成为了我们当时的奋斗目标。我和班子一道,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支持下,物电学院获得了2个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一流专业,1个省级区域一流学科,学生考研、就业不断爬升,整体素质受到社会认可,我们离梦想更近了。这时的我,已经成长为物电学院的院长,国家一流专业和省一流学科的负责人。从老物理人的“小屁孩”成长为他们的“当家人”。

  立足新岗位,责任在肩,奋力前行

  2020年,受组织任命,任学校教务处处长。离开了养我育我16年的物电学院,继续在更高的平台为学校的发展不懈努力。立足新岗位,责任重大,必须要居安思危,要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推动学校教学内涵特色高质量发展。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教务处提出了“六位一体”的全局建设思路,将内部治理作为发展驱动、将“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师范提质计划”等作为专业引领、将教研体系建设作为教改推力、将智能化和智慧化建设作为资源保障、坚持人才培养方案审议“立法”在前,课程目标达成和评价改革“执法”在后。两年多来,学校教学管理面貌焕然一新,阶段性成果不断涌现。

  展望未来,人才辈出,遵师可期

  跨入新世纪,走进新时代,遵师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人才涌现,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心安遵义,情系发展,都在重复一个外乡人把遵义作为第二故乡,建设遵义的感人故事。遵义生活十八载,遵义滋养了我,遵师培养了我。感恩遵义市委,在成长的道路上给予了这么多的关心和资助,也给了我很多荣誉;感恩我的领导、我的同事、我的朋友,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力量,让一个他乡游子成为遵义人、“内伙子”。作为遵义人,衷心祝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强。

  ━ ━?━?━ ━

  审核:袁航

  来源:遵义组工

  编辑:李京湄、陈开艳、甘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