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新篇章|教师鞠建东:四十载匠心铸就,三尺台辛勤耕耘

  

  专题介绍

  四月芳菲

  清华迎来112周年校庆

  清华五道口也迎来了院庆时刻

  越过山丘

  我们去看星辰大海

  回首再望

  小院里梦想正飞扬

  “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五道口传统

  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新十年·新篇章

  院庆之际

  我们采访清华五道口师生校友

  感受这家国、梦想和青春

  教师介绍

  

  鞠建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产业组织。

  心系家国,毅然回归祖国

  15岁成为南大数学系最年轻的新生,22岁考取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27岁赴美留学后成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终身教授。

  

  2000年12月29日,鞠建东有感而发,创作此诗,后毅然辞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终身教授一职,回归祖国,潜心学术研究与教学。

  “我是1993年拿绿卡,我没有转美国籍,因为转美国籍的时候要宣誓,要宣誓忠于美国,然后要放弃中国国籍,这个坎我过不去,我做不到这一点。”

  也许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鞠建东放弃了一条相对来说更为轻松的道路,踏上了一条也许蕴藏潜力但注定充满挑战的道路,但正如鞠建东介绍自己名字时所说,“鞠躬尽瘁,建设东方”,为祖国做事,心中有根,内心踏实,把我们巨大的爱国精神变成理性的、踏踏实实的努力。”

  回国之后,鞠建东潜心学术研究与教学,专注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碳中和、产业升级与货币产业政策等问题的研究,致力于推动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产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全球发展的研究成果。

  师者生涯,春风化雨显本色

  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爆发。2019年春季,鞠建东作为“国际贸易争端”学科的开创课程主讲教授,于清华大学率先面向本科生开设“中美贸易争端和全球化重构”通识课程。课程以中美贸易争端为抓手,从全球化与长期增长、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基本矛盾、以创新为核心的新世界、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调整等四个方面分析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

  

  图为鞠建东(前排右四)和学生们课堂留影

  “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重构”课程在清华大学已经开设四年,鞠建东在教学方式上对课程不断进行着创新突破,以完善的课程内容和分析框架作为主基调,辅之以系统的大班课上讲授+课下小班讨论的形式,建立全新的大课小班联动的课程体系。

  他与学生交流时并不急于“授之以鱼”,而是抛出这两个经典的“鞠式问句” “What's new? What’s interesting?”“授之以渔”,循循善诱地鼓励学生们大胆去寻找方向,培养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冠疫情暴发伊始,鞠建东响应学校号召,“中美贸易争端和全球化重构”课程在线准时开课,在四校通力合作下,同时向清华、华科、武大、华农本科生开放,四所高校六百多名学生同堂云端上课。

  鞠建东也同时非常重视理论创新。他曾与同学们讨论从0到1的理论创新,最早提出了国内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的三个要求:一是说得清楚、二是听得懂、三是和文献有清晰的联系。鞠建东说:“让人听得懂,是原创理论的重要要求,听不懂的理论,都不是听众水平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没有搞懂搞透。”

  四年来,数以百计的学生通过“中美贸易争端和全球化重构”课程对中美贸易争端、世界格局有了全面客观地认识。鞠建东也曾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订下了一个美好的廿年之约,希望同学们在20年以后要记得回到学校,告诉他国际新秩序是否朝着当时所学习讨论的方向发展,哪些理论内容需要不断精进更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慢,就是快。”鞠建东认为,学术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坚持投入,全神贯注加上勇于创新,方能一往无前。他总是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做有意义的研究,做得慢一点没关系,但一定要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就像中美贸易争端与全球化的重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发生在当下、持续数十年的大事变,其发展的态势将影响、决定中国、美国与世界的未来。中美竞争,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取决于我们的人才储备。”

  从1982年走上讲台至今,鞠建东的生命轨迹始终与校园紧密相连。“我最擅长的就是做一名教师,那就一直这样做下去。”在他的办公室书柜中,有一格整齐地摆放着历届学生在毕业时送给他的手写毕业寄语,每当提起时,他总是说“老师不就是这样”,剩下的千言万语都在满脸的笑意与轻轻翻动寄语时尽现。

  探问题之源,发学者之声

  鞠建东结合现实背景,提出了诸多关于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可操作性的观点与建议,并于各大平台与会议活动积极发声,向世界传递专业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学者之声。

  

  图为鞠建东在活动中发表演讲

  2023年年初,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制造日”主题活动中,鞠建东提出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的观点,阐述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匹配问题。在国际货币体系向数字货币转型之际,人民币可能存在后发优势,建议抓住相关机遇,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图为鞠建东接受媒体采访

  围绕今年两会热点话题,鞠建东于CCTV《今日关注》栏目“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发展如何稳中求进”等内容展开探讨,这也是他首次正式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相关内容。鞠建东对“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理解就是从“人人不挨打”,到“人人不挨饿”,到“人人上大学,人人能创新”,新发展阶段的核心体现就是大学教育与创新的社会化、普遍化。目前世界正在经历着以人工智能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2060年全球要实现“碳中和”的新能源革命。这就要求世界与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及世界秩序都要发生变革,因此需要我们有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近期,中俄两国举行了高层会晤,两国间经贸、投资、能源、科技、人文、地方等各领域全面深入合作发展。东北亚地区的地缘局势也发生深刻变化。早在1989年,鞠建东等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构想并发表了东北亚经济合作领域最早的学术论文《东北亚经济区合作构想》。鞠建东近日结合现实背景,重新思考研究这篇文章,以期获得更多关于东北亚经济区未来发展路径与机遇的思考、探索与实践。34年前的构想,或许,迎来了现实的可能。

  每当谈到如何看待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时鞠建东总是说:“第一是充满信心,第二面对困难调整通过理性的数据分析,我相信中国有实力进行强有力的调整。”鞠建东始终在科研与教学道路上与时俱进,专注研究,在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今天,不断探索找到经济学术领域明天的更多确定性。

  四十载匠心铸就,以创新求突破,辛勤耕耘三尺讲台,醉心科研,深耕学术。师者,立于杏林讲坛前,做春风化雨传道解惑人;学者,书写科研著作,初心不变勇担使命。鞠建东说,他最希望看到的是,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金融孕育新思想、新理论的人才队伍,愈发壮大,步履铿锵,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