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夷垂老到中原,最喜河山换旧颜”——访河南洛阳域外汉学书店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记者? 蒋丰
4月23日,书香弥漫的第28个“世界读书日”。旅居日本多年的记者,应河南科技大学域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秦晶晶教授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中国洛阳,参加她领衔的“域外汉学书店”的开业仪式。当晚,记者和现场近50位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嘉宾对于日本的文化、教育、经济、环境等都非常感兴趣,原定和记者进行2个小时的分享会,持续了4个小时才结束,让首次来到中国洛阳的记者颇为感动,也有些明白为什么会在洛阳这座千年古都,出现“域外汉学研究中心”“域外汉学书店”这样的比较小众的高校研究机构和特色书店。应该说,只有一个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城市,才能够做到这样守正创新。
稍具文化素养的人都知道,中国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写就《三都赋》后,声誉鹊起,抄写者众多,以致“洛阳纸贵”的文化盛景。这次,记者在“域外汉学书店”开业仪式的现场,则看到不少洛阳人与朋友、客人见面时相互送书的场面,堪称“洛阳知书”的文化新俗。当然,记者置身其中,也得到许多新朋友赠送的佳作!最为感动的是,洛阳著名画家寇衡老师送给记者的两个小孙子——蒋晃晃、蒋昴昴一本绘图《唐诗三百首》。他闭门十年,运笔挥毫,给三百首唐诗各自配上一幅工笔画,洛阳有这样的文化传承人,文化怎能不昌?!
域外汉学书店的创办人是河南科技大学域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秦晶晶教授,她同时也是洛阳文峰塔的记忆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她告诉记者:文峰塔,因起源于隋代的科举制度而生,因此又被称为“文风塔”,更有中华文明昌盛不息之风的蕴意。她作为中国洛阳文峰塔的记忆传说非遗传承人,把传递洛阳文风之盛,让海内外更多的人知道洛阳,了解洛阳,当作自己的文化使命。
对于经营域外汉学书店,秦晶晶教授有自己的想法。她不仅想让洛阳爱读书的人多一个去处,更重要的是,希望把域外汉学从学术高地引入普通民众之间,让普通民众了解域外汉学,让普通民众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在域外的发展与影响。
不同于一般的书店选址,秦晶晶教授的域外汉学书店,既没有选择在繁华的商场,也没有选择在高档的写字楼,而是选择在一个拥有近100平方米庭院的,闹中取静的一处隐蔽街角,进去之前要穿过一片幽静的小竹林,可谓别有洞天。记者曾经去过位于日本金泽的日本三大名园之首的兼六园,它的名字就是取自于中国宋代诗人李格非所著的《洛阳名园记》,因其兼备李格非所提出的“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的名园条件,所以命名为“兼六园”。洛阳这家“域外汉学书店”的小院,从某些方面来说,与日本金泽的兼六园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看到域外汉学书店的书架琳琅满目,所选的书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历史文化书籍,一类艺术绘画书籍。
历史文化书籍,主要包括日本华文作家的作品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相关的作品。比如:知日派作家代表人物李长声、姜建强、万景路等旅日华人作家的作品,还有已故美国哈佛教授,被誉为“汉学第一人”杨联陞的作品,有著名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学者严绍璗、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南京大学教授金程宇等学者的著作。记者本人的《日本的细节》等多部作品也在其中,当天放置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供前来参加书店开业仪式的嘉宾取阅分享。
艺术绘画书籍包括日本的浮世绘和日本出版的各种原版珍贵画册。浮世绘包括日本江户、明治时期的原版浮世绘,也有近代复刻的浮世绘。谈及为什么会在书店销售浮世绘,秦晶晶教授说:日本与中国最早的美术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630年(中国唐代贞观四年)。日本最初的版画起源也应追溯到佛教木刻印本,至今可考最早的是764年(日本奈良时代天平宝字八年)的刻本《百万塔陀罗尼》,现保存在日本奈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中国美术对浮世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苏州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和清代画师沈南萍带去的两院画风。日本学者真保亨曾指出,“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日本绘画的发展,从古代到近世,中国绘画的影响是始终如一的。抽去这些影响,近代绘画将无从谈起。”
书店内还有日本出版的各种原版珍贵画册,如日本文化厅监修、《每日新闻》社出版的《国宝》和《重要文化财》;日本《朝日新闻》社出版的平山郁夫画集《楼兰》;日本讲谈社出版的《水墨美术大系》;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编小学馆出版的《国宝/重要文化财》;日本集英社出版的《日本古寺美术全集》等等。
谈及选择这些珍贵又价格不菲的画册原因时,秦晶晶教授对记者说:我多次到日本的各大博物馆参观,看到馆藏很多珍贵文物来自于中国。通过这些画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日本所藏中国文物的资料和照片,还可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
同时,秦晶晶教授向记者推介说:洛阳现在拥有103家博物馆,博物馆的数量、馆藏文物数量和品质,在全中国来说,都是位于前列的。她希望记者回到日本后,向更多的日本人以及旅日华侨华人推介“东方博物馆之都”——洛阳。
秦晶晶教授知道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曾面向日本游客推出“中国大熊猫之旅”的航班,希望未来也可以促成国航以及日本航空公司与洛阳的专属航线——“东方博物馆之都文化之旅”。
其实,日本人对于洛阳的向往,自古以来就有。不管是历史上“去京都”的文雅之说“上洛”,还是在2010年末,来自日本和中国的近二十位学者,在日本东京的论坛上提出构建“洛阳学”,都是对中国洛阳的向往。记者向秦晶晶教授透露,此次洛阳之行,让记者对于“洛阳学”非常感兴趣,回到东京后,记者有意遍访提出构建“洛阳学”的日本学者,倾听他们是怎样理解洛阳的。
记者还想一提的是,1977年夏天,记者的外公、在美国哈佛大学教书近三十年,有“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之誉的杨联升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回国探亲。期间,他在记者父亲的陪同下,第一次到了中国洛阳,并在游览结束后,写下这样一首诗:“居夷垂老到中原,最喜河山换旧颜。新寨新林看不足,轮车已过几重关。”
似乎是冥冥中命运的安排。记者外公杨联陞初访洛阳的时候是64岁。而今年记者初访洛阳也恰值64岁。想到外公杨联升所写的“河山换旧颜”的诗句,记者同样感受到对洛阳的“最喜”。
记者离开洛阳的那个午后,带着获赠的多本好书籍,心情如郑振铎先生曾说到的:“夕阳将下,微飔吹衣,访得久觅方得之书,挟之而归,是人生一乐也。”
洛阳,再见!相约在洛阳“域外汉学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