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总是挑剔孩子问题的父母,是因为他们有“分离焦虑”

为什么我们许多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总是容易看到问题,而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

这其实是一种负性关注。



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负性关注?

一种是没有安全感,另一种是过高的期待。

负性关注,常常缘于我们对安全感的缺乏和对失控的恐惧。这也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吧。

早期,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劣,不仅要面对饥饿寒冷,各种自然灾害,还有由于生存资源的争夺,要遭遇战争、野兽侵袭、疾病等诸多因素。

在这些失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是弱小无助的,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只有关注它们,才能在危险来临之前及时逃脱,得以存活下来。

久而久之,对于失控的恐惧就在人类的心里深深扎根下来了。因此,负性关注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只有在感觉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不会产生这种负性关注。比如,一个有很强的赚钱能力和独立生存的人,就不会担心失业,不会对工作产生过于负性的关注。



父母对孩子的负性关注,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担心是父母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担心与恐惧。因为很多父母对自己的人生是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的,他们也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充满了危机与威胁。

许多父母在心里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未来,也就是说,在这些父母眼中,孩子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因此,父母的不自信与担心会投射在孩子身上。

比如,一些父母会为孩子的学习担心和焦虑,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不爱学习,成绩不好。


很多妈妈会为自己20岁左右的儿女产生极大的焦虑:

担心他们朋友太少,找不到异性朋友,担心他们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可能她们自己曾经就是这样的。

自己受过的苦,遇到的挫折与不顺,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出于恐惧而产生的负性关注并没有消失。因此,她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遍。这样一来,她们的负性关注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这些妈妈拥有一双挑剔而锐利的眼睛,专门用来寻找儿女的问题。她们很容易把孩子的问题进行放大。

比如,一位妈妈见孩子每天上网2小时,就断定他有“网瘾问题”,孩子不上网了又担心他有“学习问题”,如果孩子学习问题也解决了,她可能又会担心孩子只顾学习而不会交朋友,等到孩子长大了又开始担心他不能找到好对象来结婚……

如此没完没了,无论孩子怎么样,妈妈都能找到让她担心和焦虑的问题。因为,在潜意识里,妈妈把子女的人生当成了自己的人生,她们在心理上无法与孩子分开。

虽然从意识上看,这些妈妈是担心儿女成长不够健康,但其实她们担心的是孩子的独立,担心孩子与自己的必然分离。



一位16岁孩子的妈妈认为,她必须知道儿子内心是怎么想的,才能更好地监护儿子健康成长。她对自己“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感到非常焦虑,于是到处寻求可以让自己“了解儿子想法”的办法。

他的儿子说:“妈妈对我的爱太过了,让我觉得透不过气来。”

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希望有独立空间,特别希望自己为自己做主,父母只要给儿子设定一个“好好学习,不做坏事”的正常底线就可以了,不必非得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妈妈的这种控制欲里透露着她对儿子独立与分离的担心。

武志红把这种担心与焦虑称为父母的分离焦虑。

当儿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独立并渴望自己做主时,这位妈妈就感到了极大的分离焦虑。于是,她渴望永远了解儿子的想法,那样就感觉不到分离了。


所有的焦虑与担心,都是一种安全感缺乏的体现。

这种安全感不足,会让人容易产生负性关注:

总是看到不好的地方,并进行放大。

这种负性关注,还会让人害怕变化,缩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愿意走出来冒险。

一个人有没有安全感,常常会在对待同一件事的区别上体现出来。比如,一个人很喜欢吃水果,他以前吃到的桔子都很甜。有一天他突然吃到酸的桔子,从此会影响他对桔子的看法与反应。

如果他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很可能从此再也不吃桔子了。他的关注点全在“酸”上,却忽略了大多数时候他吃到的桔子是甜的。

同样的道理,哪一天他吃到了味道不好的梨,他又开始拒绝吃梨了。这样,他能吃到的水果变得越来越少。

这就是负性关注的结果:让自己的局限性越来越多。

而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关注的常常是美好的良性一面。他虽然也吃到了酸桔子,但不会因此而不再吃桔子。因为,他记得许多桔子的美味,他会因此学会去寻找美味的桔子是什么样,而勇于去尝试各品种的桔子,记住美味的品种。这样,他能吃到的水果种类也越来越多。

适度的焦虑与负性关注,的确能让人避免受到伤害,但同时也把更多的可能性挡在了门外。这种长期的焦虑导致的过度保护,就成了心灵与行为的一种桎梏。

比如一个孩子害怕被拒绝,当他需要提出要求或求助时,就会把关注点放在了“会不会被拒绝”之上。除非他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一旦觉得自己有可能被拒绝,就会退缩。久而久之,他便不敢求助和提要求了。这样,他的内心障碍只会越来越多,内心的疆界变得越来越小,行动也越来越受限制。

那些试图通过对孩子的负性关注来获取安全感的父母,其实就是想获得一种对子女的控制感,以消除自己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结果反而局限了孩子的发展。


武志红说,那些永远能发现儿女的“成长问题”并为之深深焦虑的妈妈,她们其实是置换了焦虑的内容。她们真正焦虑的,是与儿女的分离。

她们自己缺乏独立,所以需要那种无时无刻地关爱另一个人的感觉,这种黏在一起的感觉消除了孤独,也消除了我们生命中经常要遇到的无意义感,即空虚。

儿女小的时候,没有强烈的独立意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开始叛逆,渴望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并有了主动离开妈妈的意愿。

儿女的这种意愿让这些妈妈感到焦虑,“了解儿女的想法”、“发现儿女的问题”就成了她们控制儿女的常用方法。

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孩子,否则就不会有“成长”的过程了。因此,任何时候孩子都会有问题,小时候不会自己穿衣吃饭,不知道是非曲直;再大一点,做事粗心,作业、考试会出错;再大一些,思想不成熟又喜欢冒险……

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很平常的事。但很多妈妈常常因此而觉得孩子有问题,不时感到焦虑,所以,她们恨不得黏在孩子身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关注儿女问题上。

这种共生关系加上负性关注,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自由成长的空间,生存在窒息中。



妈妈们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的问题,事实却恰恰相反,那些无时无刻都在为儿女的“成长问题”而焦虑的妈妈,她们的儿女在长大后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他们对独立自由的强烈渴望,让他们对父母这种窒息的控制发起了反抗,这是由他们的发展需求所决定的,在这个寻找自己生命意义与人生方向的特殊时期,他们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渴望能够自己为自己做主,从而可以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果父母不理会孩子的这种成长需求,继续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

他们觉得,既然我的事情你都要操心,无论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其实真正的安全感,并不能从依赖与控制中获得,只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独立自由。


父母如何摆脱分离焦虑?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出了给妈妈的6个建议:

1.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

2.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儿女的“问题”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青春期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3.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愿。如果父母放手给孩子充分的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4.反省一下你自己,你是不是特别害怕孩子离开你?

5.丰富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无聊、不空虚,那么你就不会太黏儿女。

6.改善你与丈夫的关系,把你的情感重心从你与儿女的关系转移到你与丈夫的关系上来,让丈夫来填补你的情感空洞。

每个人的人生都只属于自己,每个孩子最终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独立。因此,父母不要用控制或干涉的方式,来试图让孩子绕过他们人生的“坑”。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经历自己人生该经历的阶段,才能健康正常地成长,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