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创办始末(1945年

  1947年2月,温州旅杭同乡会以杭州市教仁街(今邮电路21号) 温州会馆为校址,创办“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据笔者所知,这是在杭众多同乡会(会馆)创办的唯一一所中学。因年代渐久,学校并分,少有人知道这所私立中学,即使作为其后身的学校,如今在编纂校史时,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史实错谬。本文之作,在搜集相关档案等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对该校的创办过程作一揭示,以求教于方家。

  恢复旅杭同乡会 尽心创校

  抗战胜利后,各界复员杭州,为联络乡谊并谋旅杭温州同乡福利起见,依照《收复地区人民团体调整办法》第三条丁款之规定,部分温籍人士发起恢复同乡会。1945年10月5日,温州在杭州同乡在杭州“多益处”国菜馆[1] 召开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同乡会会员大会,会议改选理(监)事会,讨论收回同乡会会馆、筹措会费、重新登记会员、呈请备案等议题。1945年11月,林树艺、陈纯白、张淼等三人代表温州旅杭同乡会呈文杭州市政府要求恢复温州旅杭同乡会。12月10日,杭州市政府批准成立温州旅同乡会整理委员会,林树艺、张淼、陈纯白、赵咏八、郑邦琨为整理员,蒋文宪为整理指导员,赵咏八为常务委员。

  1947年2月24日,温州旅杭同乡会召开第六次理监事会联席会议,洪季川等人提议创办中学案,会议讨论同意在杭州创办一所中学,校名为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址在同乡会会馆。同乡会全体理监事为该校创建发起人,推定林树艺、郑邦琨、王思本、王黍思、陈博文、赵咏八、褚寿康、高乐民、李东藩、陈元善、陈恒、洪季川、林競、汪运涵、孙孟晋等十五人为筹备员,林树艺为筹备主任。同日,东瓯中学筹备组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推定张强、陈文、林树艺、洪季川、孙孟晋、林競等十五人为校董,张强为董事长、林树艺为校长;推定苏步青、王国松、王季思、董伯豪、夏瞿禅、王梅庵为名誉校董。

  在十五位筹备员及校董中,党政界有:张强、林树艺、洪季川、赵咏八、林競;教育文化界有:郑邦琨、陈博文、褚寿康、高乐民、李东藩、陈元善、陈恒、汪运涵、孙孟晋。兹将若干人士简介如下:

  张强(1895-1968),字毅夫,今鹿城区人,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曾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9月,浙江省参议会成立,当选为参议长,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9月国民党党团合并后当选为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任委员,1948年当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经舟山岛去台湾。其在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中央党部经营多年,是资深党魁。在东瓯中学筹办时期,张强是浙江省参议会会长和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任委员,有一定政治影响力和社会资源。

  林树艺(1906-1962),字梅澜,号儒毅,瑞安市人。曾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南京国立中央政治学校法政系学习,历任遂昌县长、新昌县长、浙江省浙西行署秘书处处长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书记长,1946年当选为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赴台湾。其亦为资深党务者,积极参与旅杭同乡会事务,时任温州旅杭同乡会常务理事。

  林競(1894-1962),又名维瑞,字烈敷,今苍南县人。毕业于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曾任青海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甘肃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抗战胜利后,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洪铎,字季川,瑞安市人,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今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著名诗人徐志摩同学。曾任泰顺县长,时任浙江省地政局局长。

  赵咏八,乐清市人,曾任国民党乐清党部书记长、温岭县长,1947年至1948年,任处州中学校长。在温州旅杭同乡会任理事长。

  在教育文化界同乡中也是人才济济。郑邦琨(1912-1982),平阳县人,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抗战胜利后,曾任安吉县长、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在杭州创办《当代晚报》,同时,被推选为杭州报业公会理事长。

  陈博文(1896-1989),名绶章,江苏无锡人(迁居温州),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法科经济系。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杭州高级中学教务主任、代理校长,浙江教育厅秘书、首席督学,省立衢州中学校长。1945年至1949年任浙江图书馆馆长。

  褚寿康(1889-1967),女,字迦陵,浙江余杭区人。民国六年(1917)被推举为惠兴女校校长,除抗战时期学校停办外,担任校长25年,直至1950年。《温州旅杭同乡会理事名单》(1949年11月),登记籍贯为乐清人 。

  孙孟晋(1893-1983),名延钊,瑞安市人,瑞安名儒孙诒让之子。1947年左右,任浙江省通志馆总纂(总撰)。建国后,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文史馆馆员,毕生从事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1947年6月4日,张强以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董会董事长名义向市政府呈报《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董会请示》:

  窃维教育乃立国之根本,青年为民族中坚,吾国各大都市经八年之惨烈战争,遭敌寇之蹂躏窜扰,疮痍满目,而我教育文化机关亦为敌寇袭击之目标,备受摧残,几无幸免。迄胜利以还,学校虽多复员,而失学青年比比皆是,已成为今日社会之一严重问题。我政府于国家、地方财政万分拮据之中,除致力于中等教育之整理与刷新外,仍感力有不逮,事难俱举,爰有号召社会人士捐资兴学,以协助政府发展教育之昭示。我温属旅杭同乡受此感召,迭经集议,决定拟在本市教仁街温州会馆创办中学一所,定名为杭州市私东瓯中学,为旅杭同乡子弟解除失学之痛苦,并以仰副政府推广教育之至意。数月以来,对于该项筹备工作大致就绪,计已筹足基金贰万元专款[2],存储东南建设公司以备购置田产之需,至开办所需经费并已呈准行。总浙闽分署核拨面粉七五吨以充修建校舍购置设备之需。兹当草创伊始,各项设施正在计划进行,特遵章延聘张强等五人为本校校董,成立校董会,公推(张)强为董事长,即日开始工作以期早观厥成,所有成立学校旨趣及成立校董会之缘由,理合佥同校董会组织规程暨报表各件,备文呈请鉴核迅贻转呈教育厅准予立案,实为公便。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董会董事长 张强 [3]

  1948年1月4日,《温州日报》对创校情况作了报道:“旅省同乡捐资创办东瓯中学,温属旅杭党政首长张强、李超英、林树艺等数十人,为加强杭市中等教育,特发起创设东瓯中学一所,现已筹备就绪。校址设杭州教仁街温州旅杭同乡会旧址。闻该校董事,均系一般热心教育之温属同乡,捐资兴学,购置一切设备。并于下学期起,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

  1947年底至1948年年初,聘请欧阳师为副校长、陈骁为教务主任、朱鼎成为训导主任、倪觉民为事务主任,各兼教课,及军事教官张梦正、教员林勋、陆立凡等。

  1948年2月5-6日、21-23日分二次进行招生,第一次招高春一(高中春季班)35人,初春一(初中春季班)50人;第二次招高春一35人,初春一80人,共招生200人 。学校于5月25日开学上课。

  1948年3月23日,《申报》报道,杭州市私立中学训育会议商讨学生之思想与管理问题,决定在东瓯、蕙兰、树范、宗文、安定等五校筹备。

  1948年5月,《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创办经过情形报告》总结:“本校只属初创,而地点适中;人事健全,规模已具,希望甚大。如吾旅外同乡热心于地方教育者,时予物质或精神上之拔助,前途发展当未可限量也。”

  请输入图片描述

  积极筹措经费 改建会馆

  1921年,温州旅杭同乡会在原花市路购买“西式楼屋三幢”,作为同乡会办公场所俗称“温州会馆”,自此会馆成为温籍旅杭人士的共敦乡谊的大本营。抗战起,杭城沦陷,温籍人士或散或留,会馆事务陷入停顿,馆舍亦被侵占。抗战胜利后,各界复员杭州,部分温籍人士发起恢复同乡会。1945年10月5日,温州在杭州同乡在杭州“多益处”国菜馆召开抗战胜利后第一次同乡会会员大会,会议改选理(监)事会,讨论收回同乡会会馆、筹措会费、重新登记会员、呈请备案等议题[4]。其中,明确了收回会馆的工作重点:一是呈请杭州市房屋处理委员会登记收回;二是查明占住本会馆之各家,请其迁让。

  12月12日,温州旅同乡会整理委员会向杭州市政府呈文《恳请市政府迅函杭州电信局迁出本会会所》,提出:“本会之教仁街二十九号之乙之会址,二十六年冬间省垣沦陷,该屋被敌之交通兵占住”“今者抗战胜利,敌寇均已解甲归去,近查该屋尚有杭州电信局员工及日籍残兵留住在内”“仰祈迅函杭州电信局,将该屋留住之员工及日籍残兵尅日迁移,并内部所有上项器物,亦应随同房屋点交本会收回,俾便开始办公”[5]。但是,事情并不顺利,有政府机关强占部分房舍,不肯腾退。1946年8月22日,温州旅杭同乡会向市政府提交《为呈请核转浙江区直接税局迅将本会屋尅日迁移交还本会以维产权由》,说:“查本会所有教仁街二十九号之甲洋房一座,于去年12月间,租给浙江区直接税局为宿舍,订有合同约据,载明期限终了。甲方收回自用,乙方不异议等语,该屋租期已于本年七月底终了。本会迭函该局依约迁移收回自用,讵该局屡以不经之词诿卸拖延,置租约于不顾,意图强占。该局系中央税务机关自应尊重法,力为人民表率,今竟不顾产权之所属,一味设词推诿,殊失法治之尊严,本会急待该屋之收回,万难再延,为此理合备文呈请仰祈。温州旅杭同乡会理事长赵咏八[6]”。

  在清退占(租)户的同时,同乡会积极筹措经费,修缮改建馆舍。一是申请战后重建救济款[7],二是向社会进行募捐。

  (1)申请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江分暑救济款。抗战胜利后,为了适应大规模的善后救济,1946月2月,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在浙江、福建两省设浙闽分署,任命孙晓楼为分署署长,祝修爵、林荣森为副署长,负责上述二省之善后救济,由于浙闽两省交通隔阻,工作困难,1946年 11 月,决议浙闽分署改组为浙江分署,专办浙省善后事宜(福建改由总署直辖)。据张强在向市政府呈报《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董会请示》(1947年6月)记载,“总浙闽分署核拨面粉七五吨,以充修建校舍购置设备之需”。而按照《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江分署业务报告书》(1947年12月出版)记载,东瓯中学实际收到赈米30吨。《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创办经过报告》也有“拨发赈米30吨,变价收入一亿九千一百六十一万九百元(191,961,900)作为修改校舍之需”的记载。

  南京国民政府因战后财政空虚,以工赈为主要救济手段。据《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江分暑房屋工赈救济款统计表》:本省抗战时期房屋损失惨重,除湖南外,浙江居全国之首位,故需要救济实至急切。本署以经费无法筹措,并经拟现计划预算。讫未奉准核拨,乃(运)用物资先以工赈方式,从事修建,但物资有限,又未能作普通之救济,不得不择其轻重,以□缓急之分,凡房屋损失在80%以上县份内的大学小学及职业专科学校与救济院、医院等房屋,得申请工赈修建,计先后经本署核准者,有73(个)单位,共拨给面粉959.33吨,食米296.05吨,洋麦3 .41吨。施赈结果:修筑房屋7874英方,受惠难民122.6970万人。兹将部分房屋工赈工程,列表于下[8]:

  表5—16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江分署部分房屋工赈工程表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从上表中看到,赈款主要用于学校、医院、孤儿院等教育、卫生、慈善等公益性单位战后重建。东瓯中学赈米30吨占总量食米296.05吨的10%,占比较大。经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为修建校舍,1946年7月8日致函分署:“本校自战事以还,杭州校舍大部分遭敌破坏,……以工代赈办法,拨给本校使用工人面粉及其他物资若干。”以此为参照,东瓯中学收到赈米时间应该是1946年7-8月间。

  (2)社会募捐。《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董会请示》记载:“数月以来,对于该项筹备工作大致就绪,计已筹足基金贰万元专款,存储东南建设公司以备购置田产之需,至开办所需经费并已呈准行。”1947年11月27日,旅杭同乡会在《浙瓯日报》刊登劝募启示:“旅杭同乡张强、张鑫、林树艺、洪季川等六十余人,为谋作育青年学子暨增进同乡公益福利起见,经一致决定,以教仁街温州会馆原址,创设东瓯中学。除请求行总浙江分署援例拨助振米藉充修建经费外,并发起筹募建设基金五亿元,为经常基金,以期一劳永逸。昨日旅杭各同乡已致本埠各界热心教有人士,广为劝募,共襄义举云。”[9]

  1947年12月5日,夏承焘日记载:“夕张毅夫、林树艺、洪季川招饮,为温州同乡会办东瓯中学募捐事。同乡会中各同乡寄居者近日方陆续遣出,共费四千余万,尚须募五亿元方能开学。树艺为此甚勤劳”[10]。1948年3月1日,张宪文[11]的《仰云楼日记》:“下午毅光、季川、小彬诸先生以募集杭州东瓯中学基金事来沪,其意拟欲捐五亿元,胥由同乡之在沪从事商业者助之,本(银)行为吾温在沪之金融机构,毅老意欲请行方出资一亿元,啸老(叶啸谷)[12]以环境复杂,未之许也。”[13]

  据《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创办经过报告》(1948年5月)统计,筹集馆舍重(改)建经费共计三亿六千七百万余元,其中:赈米30 吨(变价191,961,900元)、募捐125,733,400元,粮贷罚款50,000,000,合计367,695,300元。馆舍重(改)建工程分四部分:一是修理全部房屋,新建教室一座;二是整理场地拆除颜废及不适用的旧屋;三是建筑厨房、厕所及围墙;四是修建图书室、娱乐室等[14],至1948年5月学校重(改)建工程完工。

  据《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园示意图》显示:该校位于教仁街(今邮电路)与惠兴路交叉口,东至惠兴路,南至惠兴西四弄,西临平远里住宅小区,北沿教仁街。校园分东、西两大区域:东边区域是操场(与惠兴女中合用),西边区域是原同乡会会馆原址。操场入口在惠兴路上,操场与校园之间有小门作通道,方便师生出入操场。校园大门在教仁街上,校园共有建筑物7幢,从南到北:①为一层辅助用房,包括学生厨房、浴室、厕所等;②二层楼房,楼上有教室、学生、教职工宿舍,楼下是礼堂即饭厅;③教室;④学生会办公室;⑤二层楼房,楼上是教职工宿舍,楼下是图书室及教职工饭厅;⑥二层楼房,楼上是教职工宿舍、教室,楼下是校务办公室;⑦一层辅助用房,包括诊疗室、传达室、教职工厕所、浴室[15]。

  学校位于花市路(即教仁路,今邮电路21号)与惠兴路交叉口西南角,图上的温州会馆位置即是校园,校园右侧的类似花园就是操场[16],现为上城电信分局营业部。惠兴女中是在路口东北角(今上城区公安分局湖滨派出所位置,今邮电路22号)。据十一中校史介绍,1956年9月,惠兴女中与东瓯中学合并为杭州市第十一中学,1957年,该校用东瓯中学地块(原温州会馆)与杭州市电话局的地块进行置换[17],才搬迁到路口西边角,图上位置在温州会馆正对面的空地(今惠兴中学位置,今邮电路22-乙号)。

  1950年4月,该校填报的《浙江省私立中等学校招生收费、校舍学产、教职员工待遇情况调查表》[18]载,校舍:房屋55间,占地约2亩,场地约2亩,其他(走廊及水池)约8分,总占地面积4亩8分[19]。校舍来源:温州同乡会拨借[20]。据《温州同乡会馆地契摘要》(《温州旅杭同乡会各项规章汇刊》,1925年9月第三次印刷)载:占地六亩二分,洋房三幢、平房六幢、花厅三座。占地面积略有出入。

  重组校董会 迎接改造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杭州市军管会全面接收旧有公私立学校,后移交市文教局统一管理。温州籍留杭的教育界民主人士立即改组校董会,修改董事会章程,确定了“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的设(办)学宗旨,规定董事会董事为9-17人,其中:常务理事3-5人,董事中有研究教育经历或能负责募捐经费的比例要超过50%[21]。8月7日,校董会召开谈话会,推定苏步青(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王国松(浙江大学工学院院长)、蔡一鸣(曾任校长)、仇岳希(曾任校长)、陈楚淮(浙江大学外语系教师)、夏承焘(之江大学教授)、张树林、章恢志(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孙公度、高乐民、陈博文(省图书馆馆长)、董伯豪(江苏省江阴南菁中学原校长、浙江大学退休教授)、陈瑞炘、郑洪范、郑英杰、黄怀仁、陈天伦等十七人为新校董,其中:苏步青、王国松、王季思(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伯豪、夏承焘是从名誉校董改任为校董。8月15日,召开第一次董事会,推定苏步青为董事长、高乐明为秘书、洪炽昌为校长。8月31日,召开第二次校董会,参照杭州市解放后公办学校管理模式,成立7人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由2位校董、3位教职工、2位学生组成,分别是校董:仇岳希、洪炽昌,教职工:陈楚淮、王耘庄、徐定豹,学生:龚大章、季光武(11月上旬增补),仇岳希为主任委员(即校长)、洪炽昌为副主任委员,校务委员有:陈楚淮、王耘庄、徐定豹[22]。校务委员会中除主任委员外,皆为教育界人士。具体如下:

  仇岳希,民盟,乐清人,1932年毕业于法国南锡大学。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宣部电影科科员、乐清县虹桥区区长、浙江省政府专员和上海社会局视察等职。194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浙江民盟重要创始人之一。

  洪炽昌,字芷坨,瑞安人,国立北京大学毕业。曾任瑞安县中学、永嘉私立瓯海中学、省立高级中学教职,前教育厅督学、科长,省立湖州中学校长等。1945年10月任温州旅杭同乡会理事,1949年11月改选为常务理事,1950年选为杭州市温州同乡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王耘庄(1904—1961),嵊县人。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曾任浙江省省立二中、十中、杭师、私立春晖中学等校文史教员,曾在暨南大学、上海法学院、重庆大学、新疆学院等就职。

  陈楚淮(1908-1997),剧作家,字江左,笔名阿淮、秋蘅、蘅子等。瑞安人。1929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曾在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浙江大学外文系任教。

  徐定豹,男,28岁,永嘉人,学校教导主任兼教员。国立浙江大学外国语系毕业,曾参加中教暑研会学习。温州专科以上学生联合会常务、监事、执行委员秘书,东瓯中学、温州专科以上学生联合会主办的暑假补习学校高初中英文教员。

  东瓯中学董事会及校务会改选后,大幅度增加了教育文化界人士比例。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并在学校兼课两年。1989年1月,苏步青应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社之邀,发表《谈谈教书育人问题》一文,文中提到,“解放前,我在杭州市东瓯中学教过两年”,这是“我60年数学教育与研究中很短一段时间”,苏老此语可见,他虽只在东瓯中学教了很短一段时间,但却是难忘的经历。

  夏承焘在日记中也多次提及东瓯中学。夏老是在1946年1月8日回到杭州,24日,旧日学生林树艺(后来担任第一任校长)就来招饮,日记中虽然没有记载详细内容,这份师生友情对林树艺具体经办东瓯中学来说,肯定有帮助。1948年11月23日,“过东瓯中学晤朱韦舟(旅杭同乡会驻会干事)”[23],12月2日,“(陈)博文来谈时局,…谓林树艺请其接办东瓯中学”[24],可能是杭州将要解放,林树艺作为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书记长继续担任校长已感觉不合适,推荐陈博文接办。1949年3月11日,夏承焘“夕作东瓯中学校歌”,[25],可惜的,日记没有记载校歌。4月15日,“九时与(孙)孟晋赴东瓯中学周年纪念会,…午(林)树艺留饭”[26]。1950年1月11日,“致东瓯中学董事会,辞董事”[27]。夏承焘从1947年2月担任名誉校董至1950年1月申请辞职,担任校董共三年多时间。到1952年1月21日,还有记载“过(沈)炼之东瓯中学”[28],据沈炼之的女儿回忆,沈炼之是1952年从温州调到杭州,刚到杭州时,暂住在东瓯中学。

  在有教育文化背景的校董与校委会管理下,东瓯中学学科齐全,既有国文、数学、英文,也有地理、历史,化学生物等主课,同时开设政治、体育、美术、音乐等副课。师资力量雄厚,全部教师都毕业于专业院校,就是出纳及会计也是专业院校毕业。据《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教职工履历表(1949年秋季)》统计,共有教职工31人,其中,专职教师23人,兼职教师2人,职员6人。

  (1)国文教师:李鼎芳,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文学士;陈承炬,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徐衡,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院。

  (2)数学教师:苏步青(兼课);陈汉民,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理学院,曾周(曾刚怀),浙江大学毕业;洪焕仁,毕业于国立北洋工学院。

  (3)英文教师:陈楚淮,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徐定豹,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国语系;李家恕,肄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外文系。

  (4)化学教师汪宝珊,国立北京大学理科化学系毕业;生物教师耿家举,国立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政治课教师周理镛,国立浙江大学肄业;历史老师周桂庭,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毕业;地理教师朱晁成,上海大夏大学教育系(史地)毕业。

  (5)体育教师陆雪高,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图画教师沙更世,毕业于国立艺专;音乐教师丁端,国立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毕业。

  (6)会计及会计代理事务所主任秦天孙,国立上海商学院毕业;出纳兼初中英语教师欧阳师,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系毕业。

  据《浙江省私立中等学校招生收费、校舍学产、教职员工待遇情况调查表》载,1950年4月,全校有高中四班,初中五班,合计九班。其中:高中31人,初中87人,合计118人。

  杭州解放后,私立东瓯中学继续存在了不到6年时间。1956年2月,该校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接办,转为公立。私立东瓯中学结束使命。同年9月,与杭州市惠兴女子学校合并,成立“杭州第十一中学”。2000年,高、初中学校实施分离,原杭十一中初中部独立为“杭州市惠兴中学”,在(今邮电路22-乙号[29] )原址办学;高中部独立为新的“杭州第十一中学”,在大关南苑办学至今 (原载于杭州市图书馆馆刊《文澜》2023年第一期)。

  请输入图片描述

  [1]杭州多益处(或称多一处)国菜馆由宁波人戎光久于1920年开办,该酒家原址在今杭州市延安路解放路口,解放后,改名为铭一处酒家。1958年,迁至中山北路。

  [2]可能系贰亿之误。

  [3]摘自《民国时期杭州市教育史料汇编(1945-1949)》 杭州市档案馆编 1996年 第173页

  [4]卢礼阳、杨志华:《潘鉴宗与温州旅杭同乡会》,中华书局2017年2月,第438-439页

  [5]卢礼阳、杨志华:《潘鉴宗与温州旅杭同乡会》中华书局2017年2月,第167页。

  [6]杭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旧3-2-161,第100页。

  [7]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江分署。

  [8]王毓玳、吕瑾:《浙江灾政史》杭州出版社2013年9月,第184页

  [9]卢礼阳、杨志华:《潘鉴宗与温州旅杭同乡会》,中华书局 2017年2月,第365页。

  [10]吴蓓主编:《夏承焘日记全编》,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第4415、4416页。

  [11]张宪文时任瓯海实业银行上海分行总管理处秘书。

  [12]叶啸谷,名风虎,时任瓯海实业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

  [13]《温州日报》报道:《张宪文与<仰云楼日记>:六十年的社会实录》,2020年7月28日。

  [14]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L032-000-0961.1

  [15]此图由本文作者据《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园示意图》(绘制时间是1948年下半年,浙江省档案馆藏,档案号:L032-000-0961)绘制。

  [16]1921年10月,温州会馆地契图备注为“濮卓记”家产。

  [17]杭州第十一中学编委会:《校史春秋——杭州第十一中学“111”周年校庆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0页。

  [18]填报时间:1950年4月10日,校名: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长(或主任委员):蔡一鸣,校址:教仁街29号。

  [19]据《温州同乡会馆地契摘要》(《温州旅杭同乡会各项规章汇刊》,1925年9月第三次印刷)载:占地六亩二分,洋房三幢、平房六幢、花厅三座。

  [20]杭州市档案馆,档案号:332-001-0002 东瓯中学《1949-1950教学计划及有关情况(1949.9-1950.8.28)》

  [21]《杭州市私立东瓯中学校董会章程》(1949年8月修订),浙江省档案馆,档案号:L032-000-0961。

  [22]校董事会向杭州市军管会文教部《呈报本校申请立案登记项目由》(1949年9月26日),浙江省档案馆藏,档案号:L032-000-0961.1。

  [23]吴蓓主编:《夏承焘日记全编》,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第4455页。

  [24]吴蓓主编:《夏承焘日记全编》,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第4460页。

  [25]吴蓓主编:《夏承焘日记全编》,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第4507页。

  [26]吴蓓主编:《夏承焘日记全编》,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第4524页。

  [27]吴蓓主编:《夏承焘日记全编》,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第4531页。

  [28]吴蓓主编:《夏承焘日记全编》,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第4817页。

  [29]杭州惠兴中学,现有二个校门,一是东校门,门牌号:惠兴路11号,二是南校门(南校门原是南侧围墙,没有门牌号,经问学校工作人员,学校习惯称为邮电路22号,真正邮电路22号,是湖滨派出所),为了叙述方便,暂标注为“邮电路22—乙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