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编外人员没有错,为什么清理起来社会反应这么大?

  当前各地都在陆陆续续清理编外人员,网上也是一片热议,但清理编外人员从来不是一个新事物,可以说是一边清理一边新增。很多编外人员都是单位工作主力,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应该同工同酬,享受跟编内一样的待遇。简单分析一下。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编外人员进行分类,确定都有哪些编外人员,主要有这几类:

  1.辅警、协警等警务辅助人员。这类人数量非常多,甚至比警察还多,但是受限于各种因素,辅警越来越固化,基本不可能被清理,多数是主动辞职。

  2.学校、医院的编外人员。这也是编外人员的大头,现在公立医院多数医生护士是没有编制的,因为医院自身盈利,工资高,义务教育的特殊性,这两类人也不会被清理。

  3.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一些基层政府或者各部门,自行招聘或者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的编外人员。此类人员是清理规范的重点。各地基本都是盯着这一群人在清理。

  

  编外人员和通过考试进入的行政事业人员天然具备不同。进入途径、学历要求、晋升前途、经济待遇均有重大差异,这点在签订合同时已经进行了明确,不存在欺骗等行为,编外人员进入前就心知肚明自己是临时工,为什么很多人一听说清理就喊冤呢?

  1.习惯了体制内生活。有的地方对编外人员使用年限有明确规定,超过几年,或者任务完成不得续订合同。但是,受限于人情、招呼,很多编外人员都一直干下去了,不自觉把签订合同当成了终身制。其实,跟政府签合同,和跟企业签合同是一样的,有年限。

  2.过去管理不严格。过去由于管理不严,没有严格执行逢进必考,很多编外人员都趁各种机会转入编制管理,甚至提拔到领导岗位。很多编外人员也是奔着走这个捷径来的,突然路走不通了,还有失业危险,肯定不高兴。

  3.固有思维。历史上,对编制管理并没有规范,只是政府用工,招工,各类人员差异不大,很多人对编外人员,编内人员是什么的认知还存在上世纪。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