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积极教育才是未来素质教育的核心?

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独特的,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教师与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只希望孩子成为“成功者”、“佼佼者”,却忘记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积极教育是什么呢?它是现代儿童教育中异军突起的、致力于去除消极功利、培育孩子的积极向上、用积极教育理念带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

01、中国教育的困局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原因无外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父母老师的压力等,然而这些小小困难就能导致孩子不惜轻生吗?

我们在责怪孩子抗压能力弱的同时,同时应该想到的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父母对教育、对孩子所持有的功利主义观,是父母自身科学教育素养的缺失,是父母自身消极的教育心态。

不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有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应该要成绩好、才艺多、读名校,进名企,从小到大都有一股股无形的压力压向孩子,孩子所承受的远远不止一次成绩的下跌、一块打碎的玻璃那么简单。

比如父母看到孩子成绩较差,就着手让孩子报一个学习辅导班;或者有某某家的女儿参加了某著名的钢琴学习班,就慌忙给自己的女儿也报名,然而女儿并不知情自己除了应试学习外,还有沉重的才艺学习。于是,我们常常看见孩子每天除了上学,课余时间大都在辅导班与兴趣班中度过。似乎,在孩子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幸福感,更多是无助与随波逐流。

父母由于对教育认识不足,不自觉地偏重教给一些知识性东西或单方面重视对幼儿进行才艺训练,忽视了对孩子的品行训练和培养。

这是一种错误的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和儿童观,必然导致家庭教育中出现单纯以应试教育为指向的功利化倾向,忽略对孩子成长更为重要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情商教育、幸福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与我们所提倡的积极教育背道而驰。

这样“高分低能”的孩子,心理还会健康,生活还会幸福吗?

02、儿童教育的出路

新的时代呼唤一种科学的家庭教育新理念,代替这种背离儿童积极天性和时代发展的狭隘教育观。

积极家庭教育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用实验数据做理论支撑,以“积极”为导向,充分发掘孩子自身的潜能、力量、优势和美德等积极品质,让孩子拥有获得持续幸福的能力。

积极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被定义为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倡导品格与学业并重的教育理念,认为积极心理品格教育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业的成功。

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推行的积极教育实践来看,积极教育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有效预防和减少儿童抑郁、焦虑情绪的出现;减少学生的缺课率和退学率,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在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业成绩和自我积极体验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在自我接纳度、积极主动感、目标意义感、勇气和毅力、人际关系能力和个人成长能力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多年来致力于积极教育学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提出,中国不缺能干活的人,不缺能吃苦的人,不缺能玩心机的人,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有美感(Aesthetic)、有创造力(Creativity)的人、有同理心(Empathy)——这样的人才,我们可以简称为ACE——中国王牌儿童。

为了贯彻“中国王牌儿童”理念,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在以彭凯平教授为首的教师团队推动下,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学研究。

国家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这与积极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可以说,积极教育就是当前中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它是通过科学的教育,让儿童在求知和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激发其探索世界的内驱力,体验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的教育方式。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父母积极引导和鼓励儿童善于发掘自身的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做出利他、亲社会行为,孩子从而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才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毕竟,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会呼吸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