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的那些疑虑,这里有最好的答案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有人戏称之为“世界不读书日”。其实,读书从来不是一件不言自明、理所应当的事。

  曾经读书因为黄金屋和颜如玉,现在也有功利的读书无用论;曾经有人“读书不觉已春深”,现在也无妨“1分钟看完十万字名著”;曾经是渴望拥有书籍的时代,现在是书籍拥有我们的时代(洪子诚老师语)。

  

  对于阅读,这是最好的时代,人人都在读书,音频、视频课程乃至各种资讯类应用,内容触手可及,可以说人人都在阅读,阅读成为人们介入时代的特殊方式。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当我们提起阅读,会想到缓解压力、掌握技能、获取快乐等无关内在价值的东西,读书是投资是吉祥物是娱乐,却唯独不是读书本身。

  人们忘了,阅读是什么。

  读书不是索取而是互动,是阅读主体同文本内容的深度互动,是启发灵感和情感,是在时代的断裂中建立起自我的内在统一性。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读书要以自修为主,不明白处则问之,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底色,“将人生忧患与书本知识相勾连”。

  中国当代文学著名学者洪子诚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

  

  洪子诚《我的阅读史》

  人们迷茫,通过怎样的方式阅读。

  读书不是简单的过目而忘,而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沉潜的思考、对话和交流。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认为,阅读要匹配自己当下最关注的重点问题。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张国刚说,书读多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性研究先行者说,读书要跨学科,从一个学科提出的问题,可以到其他学科找答案。

  

  人们不知,社会存在怎样的阅读困境。

  当代社会面临的根本性阅读问题不是书籍的日益边缘化和快速消亡,而是读者被想象得过于幼稚而无法进行严肃阅读,书籍沦为了奥斯丁所言“放纵和懒惰的借口”。

  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要重建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具有改造人类意识和世界之伟大力量的阅读文化。

  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要让年轻人,在剧烈变化的时代与流俗纷纭的意见中,通过阅读来凝聚精神,“找回内在自我的确信,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

  在这个急急忙忙、慌里慌张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就让我们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慢下来,在名家和名书提供的答案中,体会读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世

  界

  读

  书

  日

  

  林毅夫:经济学家,中国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开卷有益,博学多闻

  我想开卷有益,任何书都值得看。看书要会看,要会读书。不要把看书当作知识,不要把看书当作将来谈话的材料,要把看书作为一种怎样帮助提高你认识世界的能力。

  阅读推荐

  《解读中国经济:

  聚焦新时代的关键问题》

  林毅夫 著

  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解惑集:

  中国经济专题答疑录》

  林毅夫 著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的答疑解惑之作。立足百年变局,回望千年历史,面向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详解关于中国经济的近两百个关键问题。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阅读有质量的书,是终身携带的财富

  非常老的通俗读物《基督山伯爵》当中说:选择50本有质量的书,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选择了这些有质量的书并且阅读它,你将拥有一份谁也偷不走的,谁也夺不走的财富,你随身携带、终身携带。

  阅读推荐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戴锦华 著

  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有人读书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们,你们要知道你们是真正经历过事情的。所以我认为这一代是要出人物的,你们要加油阅读思考,实实在在的用心生活。哪个时代,什么情况下都得有人读书,学术和思想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要素之一。

  阅读推荐

  《中国哲学十五讲》

  杨立华 著

  本书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

  《庄子哲学研究》

  杨立华 著

  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好书要匹配自己当下最关注的重点问题

  好书要匹配自己当下最关注的重点问题,选书七分靠准备,三分靠运气。

  阅读推荐

  《西方博物学文化》

  刘华杰 主编

  本书基于新的知识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

  

  舒德干: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

  知识爆炸的时代,多读经典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对青年人很重要,有限的时间中不妨多读一些经典,除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还有牛顿、爱因斯坦的书籍,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原典”系列书籍都非常高大上,而且故事性强,青年朋友有时间可以翻阅一下,也许与你的专业并不一致,但其他专业的知识可能对成就你的人格和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推荐

  《物种起源》

  (彩图珍藏版)

  [英]达尔文 著 舒德干 译

  《物种起源》(彩图珍藏版)增加了300余幅彩色插图。这些图片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精心的编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大量图片系原创的摄影作品,是珍贵的科考成果。

  

  陈永国: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读书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

  人生的十字路口,你所选择的书,我觉得一定是和那个路口密切相关。如果你需要中国精神和汉语的寓言式表达或者中国式智慧,那你就读一读庄子;如果你需要理解人生悲苦和命运的选择、命运的作弄,你就读一读古希腊三大悲剧或者莎士比亚的悲剧,更可以读一读叔本华论世界的悲苦。如果你要了解人间百态,那你就读巴尔扎克,读托尔斯泰;如果你想要变得更聪明,那你就认真的读一读《白痴》。

  阅读推荐

  《艺术:让人成为人》

  [美] 理查德·加纳罗 特尔玛·阿特休勒 著

  郭峰 张萌 译

  一部人文学通识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人文学的方方面面。涵盖的人文学学科有: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深入讨论的人文学主题有:信仰、幸福、死亡、道德、自然、自由和爱等。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

  [美] 大卫·达姆罗什 著

  陈广琛 秦烨 译

  

  我们到底应该读什么、怎样读才能进入文学的多重世界?国际知名学者达姆罗什总结了他和宇文所安等教授在哈佛的授课经验,为此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一系列阅读模式。

  

  王笛:历史学家,澳门大学杰出教授

  如果我没有动力读书了,就会对自己产生警惕

  今天的世界变化非常之快,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眼光和思想只放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那么要知道今天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就需要通过读书去了解。而且我发现如果我对读书不感兴趣了,如果我对读书没有动力了,我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警惕。我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要不断了解现在的学术界发生了什么。

  阅读推荐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 著

  本书以1900年-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通过经典,进入文学阅读的天地

  希望大家热爱经典,阅读经典。通过经典进入文学阅读的天地。

  阅读推荐

  《废墟的忧伤:

  西方现代文学漫读》

  吴晓东 著

  本书作者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一些20世纪具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和评论,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尝试探究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触摸作家深邃的心灵世界,进而透视20世纪复杂的社会历史图景。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书读多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我的体会,少年时代读书可以杂一点,历史、文学、科普、哲学,兴趣最重要。大学生读书,成年人读书,则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总之,书读多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阅读推荐

  《中西文化关系通史》(全二册)

  张国刚 著

  

  本书清晰界定了不同时期“西”的意涵,并依据各个时期中西关系的特征将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数千年的中西文化关系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1500年以前),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1800)。

  美国认知神经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在《普鲁斯特与乌贼》一书里把阅读分为五个阶段,萌芽级、初级、解码级、流畅级、熟练级。

  在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伴随这些“好书”,在花海与书香作伴的四月,一步步从萌芽向熟练“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