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教龄的数学老师:凡是学不好数学的孩子,都有这个相同的毛病

  数学这门功课是陪伴孩子一生的,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而且越往后越难。有的人认为学好数学的孩子都是有天赋的,天生就聪明,还有的人认为男生天生的数学学习要比女生好等等。这些观点,看法都是有点老旧了,一个三十多年教龄的数学老教师认为:数学学不好与天赋无关,与性别也无关,那些学不好的孩子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懒”,要是可不不了这个毛病,不管给孩子报再多的班,补再多的营养都没有用。

  数学学不好的孩子,“懒”在哪些方面呢?

  ①懒得思考

  很多家长说,数学越到高年级越难,孩子不开窍,怎么办?原因是孩子懒得思考,懒得总结题目背后的思维方法。

  很多孩子是老师讲一道题,换个数字,他比葫芦画瓢做一道题,从来不思考的,这样的孩子没有数学思维,只不过因为做过这道题第二次还会做,说白了就是把题背下来了,真正的数学思维是,换一个出题方式,换一个做题方法,他还能把题做出来。

  这就是学霸为什么不管题型如何变化,都能轻松应对的原因,因为他们具备数学思维,善于观察,思考问题的本质、发现问题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②懒得做题

  数学的计算能力是基础能力,虽然不主张刷题,但是也需要多做题,做题中提升计算能力,提升做题效率,很多知识点是在做题中熟练掌握的。

  很多孩子觉得自己会,题简单,懒得做题,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懒得写,认为自己会,写是浪费时间,殊不知,计算能力、数感就是在做题中提高的。做题多,找到了做题的感觉,做题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为后面的难题节省时间。

  越到高年级越感到计算快、正确率高的重要性。高年级计算复杂,很多孩子一道大题做错,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有一步算错了,导致步步错而失分,真的很可惜。

  

  ③懒得看课本

  数学课本是基础,数学不好,一定要回归课本,很多孩子懒得看课本,课本上的习题都没做,就去做其他地方的题。

  要学好数学,首先基础知识一定要过关,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公式等必须理解和熟记;课本上的例题、习题一定要会做,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延伸,难题也会不难。

  

  其次想学好数学,不仅要读课本,还要多读数学读物。

  因为数学读物会将数学定理公式展开详细讲解,通过故事、图示的形式进行更充分的说明论证,孩子在趣味阅读中,就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尤其是很多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的孩子,多读课外数学读物,可以帮助他建立数学思维,发现数学的有趣之处,了解数学的实际运用,对数学产生兴趣。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

  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

  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

  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

  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事把这书拿给正在上六年级的娃看,平时娃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娃看这个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

  

  家长: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

  现在春季特惠,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正版书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