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减负之前,已有guojia证明了素质教育的失败

#多地家长反对减负#

最近多地家长反对减负引起很大的反响,其实在我们中国提倡素质教育之前,已经有其他国家进行了实施,并且用30年的时间宣布素质教育的失败,并且取消素质教育,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他们的事例,希望不会重蹈覆辙。

我们印象中日本的学生是在“宽松教育”下成长的一代,按理说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不过最近日本教育界发现,这样的学生失去了“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日本教育部也公开说明要实行“去宽松化”教育。宽松式的放养教育是否真的不适合孩子们成长?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宽松化”的教育或许是我们一厢情愿近年来“放养”孩子的呼声在家长群中不断变高。一部分家长觉得,自己的童年并未受到太多管束,一样成长至如今。还有一部分家长觉得,自己“死读书”的童年太辛苦了,高考曾经是独木桥,这样的经历不该再让下一代承担。这样两种想法,似乎都为“放养”教育奠定了充足的理由。

另一方面则是来源于对欧美日韩等国教育理念的学习。我们印象中的别国的教育都是“让孩子尽情玩耍的”,因为过早的让孩子学习会扼杀孩子想象力。

△辍学的乔布斯

再比如不少媒体报道中的天才少年都是辍学少年如乔布斯,有的北大学霸竟然“沦落”到街头卖猪肉。种种案例似乎说明了课堂不是孩子的全部,即便孩子学习好也有可能达不到父母心目中的预期效果。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让孩子快乐玩耍呢?

不过,最近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印象中别国的教育情况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轻松,美国的放养教育原来也分阶层的,美国工薪阶层比我们更注重孩子成绩。而日本教育部门最近也发声,要否定过去30年的“宽松化教育”。

日本“宽松化”教育前后30年情况对比

要梳理日本教育的转型,得先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说起。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当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大学才是唯一出路”,于是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来作为学生们大学前的教育方式。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一段时间,以前一直“勒紧裤腰带”专注学习的日本学生已经变成了家长,他们突然觉得“原来学习没这么重要嘛,以前我们过的苦日子可不能让孩子再过了。”我们那时候经济条件差所以考大学时唯一出路,但是现在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在民众推动下,日本教育部随即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政策”,教育理念旨在希望孩子能够宽裕地、充实地成长,不要被考试的压力磨灭了天性。不过,教育理念虽好,实施30年下来,却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成绩。

?△在“宽松化”教育下的东京大学新生,被媒体说学习能力大不如前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中小学各科内容削减30%,降低教学难度,例如小学数学课圆周率由3.14 改为 3。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时间都下降到历史最低值,与 1960 年相比,初中总课时数减少了 595 课时,小学减少了 452 课时,而他们每天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长达2.7小时,教育确实变得“宽松”了。

可是,如果按照圆周率为3来画图,画出来的不会是圆,而是一个正六边形;如果每天都用 2 个多小时看电视而不做一点作业,学生是无法牢固记住他们所学过的知识的。

这样的“宽松教育”与我们要追求的“放养”何其相似。

可是,这样的“放养”教育却没给日本人带来理想的成绩。经合组织(OECD)每隔 3 年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给了日本教育界当头一棒。

日本学生在2000年的成绩为阅读第8名(522分)、数学第 1 名(557 分)、科学第 2 名(550 分),2003 年下滑为阅读第 14 名(498分)、数学第 6 名(534 分)、科学第 2 名(548 分)。

而在全面实施“宽松教育”之后成长起来的初中生参加的 2006 年测试中,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阅读降为第 15 名,数学降为第 10 名,科学也降至第 6 名。

于是就有了教育评论家“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

宽松化的“放养”不等于“不养”

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有相似之处,相似的文化背景也决定了其相似的诉求和对应方案。对于日本30年的教育发展的脉络,我们能够看到的是:

学生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这些学生选择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导致国家经济腾飞——这些学生成为家长后开始反思学习是否是唯一的出路——呼吁“宽松教育”,教育部改革——改革后发现学生丧失了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去宽松化”教育。

虽然中国的“宽松教育”才算开始不久,结果如何我们不得定论。但是中国呼吁“宽松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家长经历与日本何其相似,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而宽松化的教育不仅仅会出现在学校,家庭中也同样会出现。

?家长们的童年,大多都是没有父母管教的,因为家里的大人也都忙着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这也造就了家长们所理解的宽松式的“放养”变成了孩子应该更多时间自由去玩耍,以至于不管孩子。

由于“欧美专家”称“请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长期在这样“放养”下的孩子也会面临一次次“自我选择”。可是,家长们都还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的选择又怎么会正确呢?而这样的孩子又该如何对自己行为负责呢?

所以,在不少新闻中,我们都能读到大多问题少年之所以做出错误的选择,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管教。

一个美好的理念最后在执行的时候却让这个理念适得其反,或许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方向。其背后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过于狭隘的从字面去理解所谓的“宽松”和“放养”,我们认为不去干预孩子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方式。我们厌恶“填鸭式”教学,所以一定要选择与他对立的一面。可是,世界的逻辑从来都不是二元的。

真正的放养教育,或许被称为“协作培育”更为恰当

大人们不妨再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最羡慕的难道不是那些有大人管的孩子吗?

宽松式的“放养”应该放的是对孩子心灵的束缚,但是对孩子教育的具体行动却必须有所干涉。或许用“协作培养”更能恰当的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放养教育。

协作培养具体执行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父母对孩子的天赋、见地和技能进行积极培养和评估,他们给孩子安排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几乎占据了孩子和父母们的全部业余时间;

2、父母会跟孩子讲道理,凡事与孩子平等协商;

3、他们毫不犹豫地为了孩子而干预各种事务,包括监督他们做家庭作业、向学校提意见等等。

能够看到的是,“协作培养”是在孩子和父母心灵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培养,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孩子和父母都是整个行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协作培养里提到的与孩子交谈的重要性、发展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都是教育专家普遍赞同的育儿方式。

并且在整个行动中父母更应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占据主导地位,去激发孩子的天赋,去监督孩子是否按照计划执行,绝不是完全不管孩子。

按照这种方式教育的孩子,他们在心灵平等情况下被父母安排了各种课外活动,但由于这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构想的培养计划,所以孩子会更主动地完成计划的内容。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不断与成年人打交道,并从中学到技能,包括面对成人世界的自信、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系统的认知技能,这样的孩子更适应未来的文明社会

各位家长们,不知道你是否也认同“协作培养”的观念,或者你也有更好的看法?在下方留言探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