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只招收研究生的“国字号”学府,究竟带来了什么?
风和日丽、绿荫摇曳,在中官路与庄市大道“牵手”的路口,四座白色外立面建筑向东开放呈环抱式分布。建筑旁的杨家河静静流淌,倒映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人影,仿佛收尽这一城的繁华。
俯瞰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
这里就是新近启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她遗世而独立,却又融于城市肌理,似乎是在诠释“科教融合”背景下,这所高等学府的自由、兼容和多元。
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正大门。
投资近9亿元、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相较于甬江科创区里其他大院大所,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显得低调而沉默。这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号,记者走进了这所只招收研究生的“国字号”学府。
双向奔赴
#
追加投资背后的渴盼
#
博学笃志、格物明德……一入校门,由路甬祥院士题写的国科大校训便映入眼帘。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的建立,亦是一次科教兴邦的笃行实践。
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校训。
把时间拨回2013年:是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勉励中科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国科大作为中科院“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任务的重要承担者,于2013年底作出“在有条件的研究所设立特色专业学院”的决定。
宁波是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新材料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作为中科院的人才培养单位,从2004年开始就招录硕博研究生。基于地方产业优势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自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该所提出了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的申请,并得到宁波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响应。
建设一所高校,需要久久为功。经过申请、研讨、论证、立项、审批、上会等一系列步骤后,2018年2月,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揭牌,市校双方签署建设备忘录。
2018年2月,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揭牌。(资料图)
2018年2月,市校双方签署建设备忘录。(资料图)
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双向奔赴。宁波历来重视新材料产业,不仅将其纳入“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在《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1-2025)》中提出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支持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等院所,培养关键技术工程人才。
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刚需”,一件轶事也证明了我市对于材料高层次人才的渴盼:学院建设起始的投资额约7亿元、建筑面积7.08万平方米,市委主要领导在一次视察后提出按照最高标准建设校园,追加投资、规模扩容,把原计划到2025年在学2000名研究生的规模,扩大到了3000人。
上下同欲,进程马不停蹄。2018年4月,庄市街道完成协议清零,比原计划提前5个月。2019年1月,学院动工兴建。尽管在1269天的建设周期中,1100多天都受到疫情影响,但经过职能部门与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在2022年研究生入学季来临前完成了施工,较合同工期提前了近半年。
2019年1月,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开工。(资料图)
依靠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历任所领导的不懈努力,和中科院、国科大以及省市区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学院于2022年7月竣工,并在2023年4月22日迎来了正式全面启用。十年磨剑,如今,宁波终于拥有了一所培育材料高层次人才的“黄埔军校”,将为新材料产业腾飞插上“翅膀”。
科教融合
#
缔造高层次人才培育生态
#
走进这所学府、了解她的内涵,记者发现,讲台、实验台、工艺线在这里有了交集。
除了只招收硕博研究生以外,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她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直属二级学院,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承办管理,实行“科教融合、所院合一”的办学模式,以“科教产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元化培养”为办学方向。学生既是在学校上课,也是在所里搞科研,科研、教育、人才培养完全融为同一平台。这种办学模式的本质,在于打破创新链与教育链的边界,使学校成为“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已经启动研究生课程教学。
科教融合带给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的好处显而易见:师资队伍“天团”级别,学生有机会接受薛群基、柴之芳、李卫、沈保根等两院院士,李琳、西村一仁等海外院士的授课;现有375名导师,硕士师生比1:6、博士师生比3:1——意味着这是一所博导比博士生多的学校;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高精尖实验设备同学院共享,学生拥有更好的科研硬件条件;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20多家企业共建的学习实践基地,企业的课题有望直接成为学生的研究课题,进而掌握科研实操能力……
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已经启动研究生课程教学。
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副院长雷金常告诉记者,学院目前每年招收研究生800人左右,通过多元化培养,10%的学生有望成为知识创造者、科学家,继续深耕科研;80%成为知识技术应用者,成为工程师或管理者;还有10%有望成为企业家,带着研究成果创业落地。而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样离不开科教融合。
雷金常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每年向社会输送约800名材料领域研究生,随着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和多项人才政策出台,人才留甬比例上升至30%左右。“材料学院力争成为培养一流新材料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示范基地,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紧迫需求。”雷金常如是说。
学院科研实验室。
事实上,科教融合,其深层次的目标直指国内高等教育的短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本身是一项关涉教育、科技、产业等的复杂性工程。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作为富有特色的创新科研院所,将科研创新资源向高等教育领域倾斜,以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缔造拔尖创新人才孕育的生态体系,探索了一条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诗意情怀
#
充满回味和温度的校园
#
记者一边聆听雷金常的介绍,一边徜徉校园。虽说是一所专注于材料、化学、机械、医药生物等学科的理工类学校,但这个不大的校园里却遍布令人回味的浪漫细节。
教学科研楼“遍观楼”。
譬如,“望岸山水”(教学科研楼)、“阅微知洲”(教学综合楼)、“聚方鼎沸”(宿舍楼)、“宝匣阑珊”(食堂及运动馆)四大主题空间的命名充满诗意;楼宇上的波纹装饰,致敬《富春山居图》里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走廊里挂着的出自院士之手的诗文字画,驻足浏览颇受启迪;随处可见的桌椅沙发,打造出一个个舒适温馨的休闲区,供师生碰撞灵感;食堂等公共空间色彩搭配绚丽,彰显着青春感、活力感……
“宝匣馆”里的餐厅一隅。
宿舍楼“聚方楼”。
“科学和艺术、严肃和活泼,彼此都不是悖论。相反,艺术和活跃的氛围,更能激发科学研究的灵感。”雷金常参与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和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建设的全过程,他的汗水洒遍了这个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们在建筑和空间布置上安排的这些巧思,为的是让师生能够得到身心愉悦。”雷金常自豪地欣赏着校园,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
自杨家村迁移而来的树木(最大的一株)。
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学校专门保留了移植自汉塘村杨家自然村的两株乔木,就种在校园中庭景观的显眼位置。“这两株树,寓意学院师生不会忘记这片土地上为学校建设作贡献的原住民。”讲述着树木的来历,雷金常也回忆起了原汉塘村挨家挨户做工作的“拜年书记”朱万红,“吃水不忘挖井人,学校的成长,离不开镇海干部群众的付出。”
科创路上,校地偕行。唯愿在这片校地深情浇灌出的“科创雨林”里,科教融合的实践孕育出更多英才,用高能级的创新伟力赋予雄镇大地澎湃动能。
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启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
4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启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市委副书记钟关华出席并致辞。
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于2019年1月开工建设,以“科教产融合,多学科交叉、多元化培养”为办学方向。学院主要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预计2025年在校研究生规模将达3000人。
李树深说,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是国科大在北京之外首批启动建设的科教融合学院,结合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希望学院坚持并继续深化国科大科教融合的办学模式,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开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发展的新里程,也希望浙江省、宁波市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进一步助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高质量发展。
钟关华说,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的成立,高度契合中科院和宁波市的发展布局和未来战略,希望院地携手构筑招才引智强磁场,做强产业升级大引擎,打造创新创造孵化地,共同书写名校名城战略合作新篇章。
李言荣、薛群基、沈保根、黄维、李卫、王建宇、杨德仁、涂善东等10余位院士专家出席活动,郑敏强、林雅莲及奚明参加。
原标题:《这所只招收研究生的“国字号”学府,究竟带来了什么?》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