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教育人|花式科学的“逆袭”

  作为新晋老师,如何冲破层层关卡,摆脱初出茅庐的青涩,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好老师?如何对待教师职业在现实中与理想中的差距?又如何克服心理落差,为自己的教师生涯打好“底色”?

  王海燕所讲述的,不仅是一个科学老师寻求蜕变的故事,更为许多新手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该如何教好学生?对老师而言,似乎没有标准答案。

  王海燕是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新城区分校的一名科学老师,从教两年来,她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实践,在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不断创新。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现象和变化规律,她把科学实验搬到每节课堂上,不仅精心设计实验方案,还让学生们参加微课的录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真听、真看、真触摸,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

  在她看来,学生们一双双对科学充满好奇的眼睛,是对自己最大的鼓舞,“让小孩每节课都有实验可做,对科学课抱有兴趣,对下节课有所期待,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当老师,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大学毕业之后,王海燕义无反顾地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她觉得以自己开朗外向的性格,一定能和学生融洽相处。

  当她满怀憧憬踏入学校时,却遭遇了现实的“骨感”。想象中的教师生活就是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非常简单。可实际上,情况完全不在意料之内,局面甚至有些失控。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学生并不买账,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根本听不懂。有一次,她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到学生大声抱怨:“又是科学课,好无聊啊!”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狠狠地砸在她的心上,让她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伤心之余,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课程设计出了问题。

  面对学生的吐槽,她心态崩了,一度陷入困惑和迷茫,好在,事情很快有了转机。

  在去年学校组织的教师阅读活动中,有老师分享了这样一段话——“教师和学生互相经过对方的人生,他们以我们的经历而拓宽了生命的维度,我们因他们的路过而丰盈了人生的厚度”。瞬间,王海燕茅塞顿开,这让她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原来老师和学生能够彼此点亮、彼此成就。这一刻,她找回了初心,哪怕用自己微弱的一束光,也想照亮学生人生的一小段旅程。

  

  于是,她调整教学策略和节奏,几乎将科学实验搬到了每节课上,无论是需要动手的,还是需要观察的,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是好玩的,是她的首要目标。从那之后,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只要她走进教室,学生就会纷纷围上来你一句我一句地提问:“今天做什么实验?”“实验要用什么材料?”“我带的材料和老师的不一样”……

  花式教学,每节课都是新鲜的

  老师的日常,看似一成不变,其实充满挑战。

  虽然重拾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但怎么让他们保持对科学的热情,成为王海燕要攻克的下一个难题。

  这次她不再气馁,因为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她让学生像开“盲盒”一样上课,把实验材料装在各种颜色的盒子里,以此设计悬念,让同学们产生好奇心。比如点亮小灯泡,她在盒子里放入一个灯泡、一节电池、一根导线,讲课时一边一个一个地拿出来,一边问学生认不认识,学生因为新奇而积极回答。当学生充分认识材料后,她再次提问学生“能不能用这三种材料自己点亮灯泡”,这时便激起了学生的胜负欲,他们大声喊道“我可以”“我能”,火热的课堂气氛让她既欣慰又感动。

  

  她组织学生分组学习,以帮助那些有点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比如五年级学生制作塔台,这属于一项工程建设,涉及设计图纸、准备材料、搭建塔台、进行测试等多方面分工,4个学生分为1组,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分配任务,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起到带动作用,让每位学生意识到塔台的成功制作有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如果在上课时间,你看到一群学生自由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不用感到奇怪,那是王海燕正带着学生进行生物大搜索。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了解世界的好时机,她更倾向让同学们结伴走出教室,走到户外,亲近大自然,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科学知识。

  “花式科学”,让学生们天天盼着上王老师的课。

  一场从被质疑到被喜欢的逆袭

  以前,她在讲台上做实验、讲课,学生只是一个“观众”;现在,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实验,成为科学课上的“主角”。

  两年沉淀,王海燕凭着一腔热情,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教学方式,不但在技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从整体布局,再解构到每节课,强化实验教学,再融合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

  每学期开始前,她会把整个学期的实验计划发到班级群里,细化到课程单元的实验数量、实验项目,让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实验材料,“这也是一个预习的过程”,等到课堂上,学生会观察自己准备的材料与老师、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不同,借助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和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在丰富多彩的实验基础上,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常规课堂上,她会用精准教学云平台进行一次课前测试、一次课后检测,再把两次数据进行对比,了解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学到了多少,哪些同学还有问题,哪些同学是课前不会,经过这次学习掌握了的,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对于比较有难度的实验,王海燕则用“微课”教学。有一个实验是关于火山的喷发,很难做到每个同学都动手,一方面是受限于实验材料,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她选择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邀请两至三位感兴趣的学生一起录制微课,再上传到精准教学云平台分享,让更多的科学老师使用,所有学生都可以观看学习。

  从被质疑到被喜欢,王海燕俨然成熟了许多,在从教书到育人的道路上,她拒绝“躺平”,始终求新求变。

  反思与共享,也是她所奉行的教学理念,“资源共享太重要了,教育需要百花齐放,汇聚每个人的想法、资源,能最大化地形成一堂有效的课堂,更多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孩子学得更多,更丰富”。王海燕希望自己未来能够了解更多的孩子,尽量多地抓住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探索更多个性化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