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非我亲生的”,所以,养了28年,我要和你断绝关系

  2019年6月,作为养母的叶双,在帮助养女李玫还清了几十万元贷款后,拿出领养证,伤心欲绝地说:“你并非我亲生的!”

  

  由此,28岁的李玫,被叶双赶出家门,成了一个失去养母、又不知自己的生母在何方的大孤儿。

  先介绍一下,故事的发展过程吧。

  1991年,四川成都的叶双夫妇,南下广东茂名,去开拓新的生意门路。

  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儿子,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够再次生育。

  但是,叶双夫妇又一直希望,他们能够再抚养一个女儿,做到儿女双全。

  而在他们来到茂名之后,他们就从亲戚的口中得知,茂名市电白县医院,有一个母亲,正打算将自己新生的女儿送人。

  听亲戚说,这个女婴的健康状况良好。

  叶双夫妇,就萌生了收养这个女婴的想法。

  他们以帮助产妇结清2000元的住院费为条件,合理合法地取得了对女婴的抚养权。

  然后,他们给女婴取名为李玫,将李玫带回了他们的老家成都。

  

  为了给李玫创造一个温暖、自然的成长环境,叶双夫妇仅告诉几个关系相当亲近的亲属,李玫是领养的。

  对于关系较远的邻居或亲戚,他们就声称,孩子是他们在广东做生意时生下的。

  因为,担心李玫感觉到差异对待,从而怀疑自己的身世,李玫所受到的家庭待遇,甚至比她的哥哥还要好。

  而孩提时期的李玫,也是叶双夫妇的心目中,理想的好孩子。

  美中不足的是,李玫的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

  这一点,令他们夫妇感到遗憾。

  

  2008年,李玫考取了一所卫校。

  2012年毕业之后,李玫就进入了成都当地的一家公立医院,从事护士工作。

  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工作稳定,社会保障齐全。

  2014年,丈夫因病去世,妻子叶双的心中,就只有他们的一双儿女了。

  相比已经成家,生活稳定的儿子,叶双更加关心,她那仍然独身的女儿——李玫。

  在叶双的设想当中,等到李玫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她就可以放下一切,安心地享受自己的晚年了。

  可惜,她没有等来李玫谈婚论嫁的好消息,反而是等来了她一直宠爱着的女儿,深陷“网络贷”的坏消息。

  

  自2019年3月底,李玫的亲属们,就开始不断地接到各个“网络贷”的催收电话,欠款人就是他们的亲属李玫。

  起初,叶双以为是电信诈骗。

  但是,随着催收电话的持续性骚扰,叶双逐渐地意识到,很可能是自己的女儿,确实身陷了“网络贷”。

  2019年4月,叶双在得知女儿已经多次向周围的人借钱,偿还“网络贷”之后,虽然感到震惊,但还是决定,帮助女儿解决掉这个麻烦。

  在她的要求下,她的儿子,李玫的哥哥拿出了几万元,加上她自己的积蓄,一共凑出了二十多万元。

  她将这些钱交给女儿,然后,对女儿一通教育,嘱咐女儿吸取教训,重新做人。

  

  她原本以为,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之后,只要女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他们还可以继续过着他们的幸福生活。

  但是,仅仅两个月后,2019年6月8日,叶双再次接到了催款电话。

  起初,她还以为,是因为之前的欠款经历所引发的诈骗电话。

  但是,催收方可以准确地报出李玫的个人信息,还语气冷淡,态度强硬。

  这就使得她,不得不又一次地心生疑惑了。

  出于对女儿的信任,她还是选择,先向女儿李玫,询问一下事情的原委。

  

  李玫一口咬定,之前偿还的那二十多万元贷款,已经是她的全部所欠款项,并且,之后,并没有任何的贷款行为。

  她解释,是因为之前网络贷款所遗留的身份信息,被不法分子盗用了,去进行了贷款,才导致母亲接到了所谓的催收电话。

  为了进一步获取母亲的信任,李玫向母亲出示了自己的征信记录。

  根据报告显示,李玫自6月初开始,曾多次收到小额网贷公司的汇款。

  汇款一般介于1000元至3000元之间,所有汇款金额,仅在李玫的个人账户上短暂停留。

  汇款转入转出的时间间隔,相当短暂,并且,金额数目接近。

  由此,叶双认定,此次催收电话,很可能是以上来路不明的汇款导致,并非李玫的过错。

  

  (成都市锦江区的东光派出所)

  2019年6月10日,叶双陪同李玫,前往成都市锦江区的东光派出所报案。

  但是,由于叶双母女提供的证据不足,加之贷款案件本身属于民事经济纠纷的范畴,警方表示无法立案,只能建议二人前往银行进行协商。

  叶双随后陪同李玫,前往建设银行三官堂支行网点。

  银行柜员在了解李玫的情况以后,建议李玫进行换卡操作,以此解除和小额网贷公司的一切联系。

  在柜员的建议下,叶双协助李玫进行了换卡。

  然而,换卡并没有解决掉持续的贷款流水。

  6月14日,叶双再次陪同女儿前往银行打印流水,发现李玫账户的往来业务,并没有停止,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小额贷款,反复转入转出的情况。

  叶双希望能够挂失李玫的账户。

  但是,柜员表示,挂失只能中断线下的流水业务,无法解决网络贷款问题。

  

  (李玫在建设银行)

  6月15日,李玫决定,对自己的账户进行销户处理,以彻底摆脱贷款骚扰。

  但是,李玫在短时间内多次对账户进行操作的行为,引起了建行工作人员的注意,建行工作人员立刻调取李玫账户流水的后台信息。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贷款的汇款方,并不是叶双以为的小额网贷公司,而是建设银行。

  并且,贷款的申请人,确实为李玫本人。

  根据银行后台记录显示,李玫共计向建行申请了9笔贷款,总金额高达12万元。

  并且,贷款周期为1年。

  同时,建行工作人员在核对李玫的征信记录的过程当中,发现李玫曾经向招商银行贷款5.4万元,浦发银行贷款6000元。

  

  (李玫展示贷款信息)

  而李玫却表示,自己对征信记录的欠款信息,完全不知情。

  6月18日,叶双陪同李玫前往成都金融服务中心,调取后台信息。

  根据后台信息显示,李玫所有银行账户,均绑定了个人手机号,并且,从李玫和招商银行的电话及邮件往来当中,可以明确认定,银行账户系李玫本人使用。

  面对这无可抵赖的银行记录,李玫终于承认,所有的贷款,均为她本人操作,并且,已经全部用于了个人花销。

  除了正规银行的贷款之外,李玫还额外欠有部分小额网络贷款,计算利息后,累计金额达到了四十余万元。

  失望于李玫的欺骗,更加失望于李玫所捅的窟窿太大,叶双最终决定,掏出自己所存的全部积蓄,一次性帮助李玫偿还了所有的欠款,然后,她将28年前的收养证明,出示给李玫看。

  面对李玫再一次声泪俱下的忏悔,她决绝地宣布和李玫断绝母女关系,要李玫立刻、马上,离开她家。

  李玫万般无奈,只好离开成都,离开四川,去她的出生地——广东茂名打工。

  

  在和外人谈起这件事时,叶双叹气地说:“如果是亲生的,也许不会这样。唉。”

  她的这个意思就是说,李玫这样,是属于她的亲生父母的血脉遗传的问题,而不是属于自己这边的养父母的教养失当的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就值得探讨了。

  如果,李玫不是令她这么失望,而是令她十分骄傲,那她还会认为,那是属于李玫亲生父母是血脉遗传,而不是属于他们这对养父母的教养得当吗?

  再退一步,如果他们家更有钱一些,女儿的这种无度挥霍,对她们的有钱的家境来说,并不算事,那她还会认为,她这个女儿有什么不好吗?

  进一步地追问,李玫的这种大手大脚、无度挥霍的心性,难道不是一惯性的,而是突然才有的吗?

  怎么她叶双现在才发现了,女儿李玫的这个缺点呢?

  这不是因为,李玫之前的大手大脚,是小孩子的大手大脚,其消费额度有限,他们家里负担得起;而李玫现在的大手大脚,是一个成年人的大手大脚,消费额度无限,他们家里负担不起吗?

  所以,李玫的这个大手大脚、无度挥霍的心性,不是她平日养成的习惯吗?

  

  血脉确实是可以遗传。

  但是,它最多是遗传体型、外貌,和血型、性情,它还会遗传思想、遗传价值观吗?

  大手大脚,挥霍无度,这到底是血型、性情的问题呢?还是思想、价值观的问题呢?

  而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是先天性的呢?还是后天性的呢?

  什么叫“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就是通过教导者正确的言行垂范,来影响、塑造一个被教导者的思想、性格、和价值观。

  这是一种秩序对于惯性的约束和定制。

  什么是秩序呢?什么是惯性呢?

  我们先拿太阳系说话。

  

  太阳系,就是一个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秩序系统。

  在太阳系这个秩序系统中,每一个行星以及行星系统,各自都是有自己的惯性的,各自都是一个惯性系统。

  而每个惯性系统,相对内部的行星或卫星,她又是一个秩序系统,它里面的各个行星或卫星,也都有自己的惯性。

  反过来看,太阳系作为一个秩序系统,它相对于它所在的银河系,不也是一个惯性系统吗?

  

  所以,秩序和惯性,是对同一个事物的性质,所进行的基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的判断,是一组相对性的概念。

  秩序,就是场,就是立足于个体看到的整体。

  惯性,就是点,就是立足于整体看到的个体。

  而场和点,或许是同一个事物,它们只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所看到的现象而已。

  

  对比一个家庭来说,家庭,相对社会,就是一个点,就是一点惯性。

  而她相对她内部的各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场,就是一个秩序场。

  家庭中的每个人,相对家庭这个秩序场,就是惯性,就是一点惯性。

  惯性肯定是受秩序约束的,当然,它也与秩序具有对抗性。

  那么,太阳系也好,家庭也好,它们的秩序,是怎么产生的呢?

  它们的惯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其实,关于秩序与惯性的关系,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表达,那就是《洛书》。

  相信,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

  而《河图》《洛书》,则是《易经》的核心内容。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黄河上出现《河图》,洛水上出现《洛书》,圣人伏羲,就根据《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

  

  所以,《河图》《洛书》是《八卦》的来源。

  那么,《河图》《洛书》到底表达的是什么内涵呢?

  为什么她们是《八卦》的来源呢?

  《河图》《洛书》,实际上就是秩序与惯性的结构关系图,和发展变化图。

  其中,《河图》是秩序与惯性的发展变化图,《洛书》是秩序与惯性的结构关系图。

  我们再看两幅图:

  

  这两幅图,一幅是从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一幅是我国古代奇书《山海经》中的插图。

  我们仔细对比着看这两幅图,是不是除了一幅图中的神灵是鱼、一幅图中的神灵是蛇,除了她们的两种神灵不同,她们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呢?

  也就是说,两个具有不同神灵崇拜的古代部族或者部落,他们在举行他们各自的宗教仪式,而他们各自所举行的宗教仪式的形式,其实都是一样的。

  这两幅图的内容,实际上都是表示:一个祭师,代表着主神,在协调四个次神之间的关系。

  而主神,无疑是代表秩序;次神,无疑是代表惯性。

  那么,我们再将这两幅图与《洛书》相比,可不可以看出它们和《洛书》之间的关联性呢?

  

  《洛书》,就是对这两幅图之内涵的点数化演绎,就是将这两幅图中的主神和次神,演绎成了更明晰的点数了。

  这样,她就不仅显示了主神的来源,而且,也显示了四个次神之间的等级关系。

  那么,为什么两幅图中的一个主神和四个次神,在《洛书》中,就变成了九个点数呢?

  这就是因为,神,是代表一个事物,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形而下的实体,和形而上的惯性与秩序两个部分。

  

  我们看一颗子弹,它有子弹实体,也有依附于子弹实体上的惯性——静止惯性或运动惯性。

  那么,实体和惯性是一回事吗?

  实体的形态可以不变,但是,同一个子弹实体,它却可以有静止惯性或运动惯性,高速运动惯性或低速运动惯性,等多种惯性。

  显然,实体和惯性不是一回事。

  实体是形而下的,惯性是形而上的;实体是惯性的载体,惯性决定实体相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倾向。

  

  我们再看一个人,有肉体,也就是实体;有灵魂,也就是惯性。

  肉体和灵魂是一回事吗?

  肉体是形而下的,灵魂是形而上的;肉体是灵魂的载体,灵魂决定肉体的行动。

  也就是说:实体是惯性的载体,惯性决定实体的运动倾向。

  那么,实体是惯性的载体,惯性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子弹由静止到运动,是一种惯性的转变,而这种惯性的转变,离不开火药的击发。

  

  也就是说,环境决定惯性的产生。

  一个人的灵魂思想,从小到大,是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他不断接触新的环境,环境在不断改变他的灵魂思想。

  也就是说,环境决定惯性。

  实体是惯性的载体,但是,惯性不是单独由实体产生的,而是环境对实体发生作用的结果。

  所以,为什么“人面鱼纹彩陶盆”,和《山海经》插图这两幅图中的一个主神和四个次神,在《洛书》中就变成了九个点数呢?

  

  这就是因为,《洛书》中的实体与惯性(或秩序),分开了,分别用了不同的点数表达。

  《洛书》中的阳五,就是代表主神的惯性(或秩序)。

  那么,主神的实体呢?

  主神的实体,就是由四个次神的实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那么,四个次神的实体是哪几个点数呢?四个次神的惯性又是哪几个点数呢?

  四个次神的实体,就是阳一、阳三、阳七、阳九这四个阳性的奇数。

  四个次神的惯性,就是阴二、阴四、阴六、阴八这四个阴性的偶数。

  因为,阴为静,阳为动,实体是可以变化运动的,就为阳;惯性是不变的,就为阴。

  

  从《洛书》中的这个结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家庭的秩序,是由这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决定的。

  但是,因为各个家庭成员的实力不同,他们对于家庭秩序的贡献程度也不同。

  父母肯定对家庭秩序的贡献大,孩子肯定对家庭秩序的贡献小。

  而秩序约束惯性,家庭秩序约束每个人的惯性。

  那么,父母就通过他们对于家庭秩序的贡献,来实现对孩子惯性的约束。

  这就是“言传身教”。

  再想想叶双老太太的养女李玫,她的“惯性”的养成,难道不是她的养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吗?

  李玫的“实体”,跟她的亲生父母有关;李玫的“惯性”,则跟她的养父母有关。

  李玫走到最后那个地步,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她的养父母对她娇生惯养的结果。

  可惜,她的养母叶双,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把原因,归结到孩子的亲生父母的血缘上。

  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