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理想就崩溃:孩子真的很爱父母,但他很难背负父母的期望
焦虑转嫁,在许多家庭中很常见。今天主要说说亲子教育中的焦虑转嫁。
父母的焦虑转嫁的表现
一、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更操心
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里非常普遍:
孩子放学回家后想玩一会儿,父母催着孩子立即做作业;
孩子要考试了,还在看电视,父母心中又急又气;
孩子成绩退步了,父母比孩子还要在乎,甚至愤怒、伤心、难过……
这种“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象,折射出父母强烈的教育焦虑,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二、父母的劲全往孩子身上使
一些父母自己的成长停滞,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焦虑转到孩子身上。他们没有自我提升的意识,就会把劲使在孩子身上。
在他们眼中,孩子的成绩与成功,就是家长的成就。
他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片刻空闲,每天不停地盯着孩子学习,周末让孩子奔赴在各种补习与培训班中,希望孩子能够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
如果他们看到孩子在玩,就会脑补出这样的画面:孩子又被其他竞争者赶上和超越了,甚至被淘汰了。
这让他们心生恐惧,无法容忍。一些家长因此而打骂孩子,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的梦想被孩子“摧毁”了。
家长的焦虑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源
很多家长的焦虑常常会转嫁给孩子。他们焦虑转嫁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期望与梦想强加于孩子身上。
这些家长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人生不是很如意,就希望孩子今后能活成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于是就着急着为孩子设计人生。这种期望,其实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家长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家长小时候学习不好,没能上大学,就希望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当孩子学习表现不好时,家长就焦虑了。
这本身就是一种双标: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孩子做到。
这同时也是一种投射:家长把自己的需求与梦想转移到孩子身上,当成了孩子的需求与梦想。
这样一来,孩子便背上了双重压力,如果加上学校里的压力,就变成了多重压力,比如有些功利的老师也会把学习成绩变成孩子的一种压力。
在这众多压力中,家长的焦虑是孩子最大的压力源。
一位从事多年教学的老师说,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
而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时常听到一些孩子说:
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有的孩子真的就会因为不堪重负,走上了绝路。
孩子真的很爱父母,但也很难背负父母的期望。
去年,深圳一位13岁男生因作业未完成而坠楼身亡,留下了四封遗书:分别写给姐姐、姨妈、父母和爷爷奶奶。
他给父母的遗书中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你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
在给爷爷奶奶的信件中,他写道,因为自己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并把过年收到的“利是钱”留给了两位老人。
即使到死,他还是想着家里人。这样懂事的孩子,却因为无法达到家人的期望而放弃生命。这种强加的期望,有时真的会成为孩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此前,还有一位小学生跳楼自杀时,也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
因为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他还不忘在跳楼前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爸爸妈妈。他说,自己走了,爸爸妈妈就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自己加点钱。
看着让人心疼流泪。孩子非常爱父母,“玩一玩、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是孩子自己的最大向往。但他自己实现不了了,于是希望他最爱的父母去实现。这是他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这种投射,他们的很多心理需求和愿望,不是自己去努力实现,而是希望孩子去实现。
这种心理也是造成“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
父母的焦虑转嫁,只会给孩子带来负作用
首先,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压力虽然能让孩子被动学习,但学习的效果很差。因为孩子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抵抗这种压力上。
一位孩子说:
我快让我妈逼疯了!她整天在我耳边各种叨:谁家有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你怎么就不会进步、这次又因为马虎粗心丢分了吧……我现在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这种焦虑转嫁,还会导致三种效应:一、让孩子讨厌学习;二、破坏亲子关系;三、孩子受不了这种压力而心理崩溃。
@沉淀与生活的微头条:
“看着女儿成绩单那一刻,我崩溃了。本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想到了最坏的结果,没想到结果比想象的更坏。想想她考试之前的我行我素,完全不把我们的话放在心上,给她说学习上的一句话就燃一句话就爆,长久以来,对她忍耐的压抑与愤怒此刻,终归是爆发了。对她学习这件事,我们什么办法都试了,软硬都不吃,一味的就想耍,想让她复习,难如登天。书上写那些所谓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完全不管用,一切她不想做的,直接一句“我不做”,没有任何理由与原因,就是不做。她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来和我们对峙,也不会花十分钟时间去完成作业。哎……”
家长觉得孩子不体谅自己的苦心,但孩子心中却是倍感委屈与压力。即便不打不骂,但父母的负面情绪孩子也能明显地感受到,并且逃无可逃。
一位孩子说:
爸爸从不打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就拉着脸,整天不理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父母焦虑转嫁的本质,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
一些家长会把心中的“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变成证明他们自己价值的工具。他们的潜意识里并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人来看。
他们可能自己也在努力,但希望孩子更出类拔萃,否则就觉得没面子。他们渴望孩子成功,考上清华、北大、哈佛等顶尖学校,这样自己才脸上有光。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第一种关系中,父母把孩子看成独立平等的人,让为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在第二种关系中,孩子被父母当作了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这个目标是多么伟大和美好,都是在剥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的自我发展之路。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身心分裂,活得痛苦而疲惫,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种被物化了的孩子,缺乏内在的价值感,因此生命十分脆弱。
有一对老师父母,要求孩子严格按照他们设计的“完美”路线来发展。小时候,孩子的表现还不错,随着孩子长大,问题越来越多。
第一次高考时,孩子没考上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可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他跳楼自杀了。因为他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实际上,成绩公布后,他的分数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这就是一起不该发生的悲剧!
当家长把焦虑转嫁在孩子的身上时,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愤怒与不满。
如果你常常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如意而愤怒,甚至打骂攻击孩子时,就要觉察自己,是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了。
比如,因为孩子成绩没有达到要求而打骂孩子,或一直逼着孩子按照家长所要求的方式来行动等。
一位爸爸因为儿子考试成绩不及格,把他打了一顿,他说:“打他是为了他好,否则这样下去,他怎么上大学?又怎么能找到好工作?”这就是一种焦虑转嫁产生的愤怒。
其实,打骂只对那些缺乏自我思想意识的孩子管用,这也是为什么越小的孩子越在乎父母的情绪。那些被打服的孩子,看上去表现很乖,很听父母的话,但这是以压抑自我作为代价的。
一些家长常说,不逼不行啊,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要想将来出人头地,只有“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努力工作挣来的钱全投入到孩子身上,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不会面临失业。
他们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他们会说:希望孩子过得比我们更好,这有错吗?
家长的希望当然是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这种“好”是家长限定范围内的好,而这种限定,严重制约了孩子的自由发展,让孩子只能沿着家长设定的某种轨迹发展,而堵死了其他的路,也堵死了孩子自己的独立思想。
其实,很多长大以后活得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因为小时候学习成绩好,而是因为父母给了他们发展自己的空间与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更轻松的氛围下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人生,并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