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观潮》个人笔记和教学简析
《观潮》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附个人笔记:
抓住课文题目导入第一自然段,讲中心句借助板书回顾课文。
一、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二、明白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1、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 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三、思考:
1、潮来前:
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观潮人怎样?
明确:作者是站在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看潮的。
明确:江面平静。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开阔)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
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
人山人海的场面
“昂首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
2、潮来时:
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
第4自然段:近处。
(1)第3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思考如何分层?
明确: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2)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3)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4)过了一会儿又怎样?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潮水像一条白线。
(5)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6)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
(7)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8)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9)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明确: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浪潮像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0)“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11)“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
浪潮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
(12)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山崩地裂)
3.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 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附:课后练习题
想象画面,借助课文语句回答问题。
四、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