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只剩一个月名师送来作文“备战攻略”
高考倒计时进入最后30天,作文是备考后期最容易提分的,考生在审题时应该注意什么,在写作时容易犯哪些错误,掌握哪些技巧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成为优秀作文,今年的热点话题又有哪些?连续几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省城几位语文名师,请他们来给考生讲讲作文“备战攻略”。“高考命题导向的变化,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答题意识、审答策略的革新,只有把握了‘变’在何方,才能找到‘路’在何处,作文备考更是如此。”太原市进山中学校高中语文教师陈萍建议,考生应摒弃以套路应万变的侥幸心理,戒除躲避、怠惰的被动心理,从文本出发,直面“真理解”的现实,增强应对题目的勇气与信心。
陈萍:具有思辨力的作文更“出彩”
内容的丰厚性能较好地反映出考生的视野面、阅读功。所以,作文内容的丰厚和翔实是阅卷老师非常看重的一个点。文贵新,发人深思动人心;文贵奇,使人入神着人迷;文贵真,真情打动石头心。“新”“奇”除了指立意方面外,更多地还指向内容方面;而“真”则明明白白地指向素材的运用。
经典素材运用得好,会给文章增光添彩,但如何运用,却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例如:素材的陌生化处理。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往往可以让素材变得鲜活有趣。比如,要形容时间流逝,直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显得乏味,如果说“日子如小鱼一尾一尾轻快地游走了”,就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要描写女孩子纤细的身材,直言身材显然不妥,如果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画面感便会跃然纸上。适当地添枝加叶或增加细节可以增强素材的陌生感,比如“一朵花”不如“一朵紫罗兰”具体,“提着一袋子东西”不如“提着一袋子零食”细致。“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对同一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挖掘和解读,可将其运用于不同的话题作文中,转换视角,素材的新意便会扑面而来。
高考命题越来越关注生活,关注国计民生,激活考生的思想情感,发掘考生的情感体验,高考命题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这就提示考生,无论是高考命题还是考场作文,“情感温度”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不可小觑。写文章要善于捕捉素材中的情感,捕捉到生活中的真情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把这种感情表述出来。生活中有无数的素材,可以借助真实的媒介,使得素材情感化,用这些素材进行真情表达,就会感动别人。如袁隆平手中饱满的“杂交水稻”,景海鹏乘坐的“载人航天飞船”,南仁东发明的“望远镜”等,都是真实的媒介,由于这些事物蕴含了特别的意义,容易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引起人的共鸣。
如何让阅卷人能感受到美、享受到美,让长时间阅卷、疲惫不堪的阅卷人突然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这应是每个考生写作前应该考量的问题。优秀的作文层次逻辑严密,段落分布匀称、合理。如果说结构是骨相,那么语言则是衣冠,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文章的表达之美。这种表达的审美性正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考生语文学科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也是必备语言表达能力的彰显。在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完善结构的逻辑和语言的雅顺,方可使作文更具美感。
高考作文一般是从具体材料或情境出发,但优秀作文并不仅局限于对具体材料和情境的分析,而是在思维能力的助益下拥有更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广阔视野。批判性思维是当下教育追求的高阶教育目标,也是高中生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应当具备的思维能力。高考作文中,体现出批判性思维的片段也会成为文章得分的亮点。
李响:关注社会热点切勿因“大”而“空”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社会的关注热点,这也恰恰符合它本身的“气质”。因为高考作文不仅承载了选拔性考试的任务,更被赋予了社会意义的引导功能。它就像一个话筒,递给一代代青少年,让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他们“思考自身,关注社会”,让他们“回顾历史,放眼未来”。
据此,不管作文题的“模样”如何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种文化”等引领性价值的渗入是必然延续的,总体上会以热点或经典话题为载体、以“时代”“青年”为对象设题。考生应该做到熟悉基本的思想理念,关注社会热点,培育家国情怀,能够在写作中健康、积极地表达。同时,切勿因“大”而“空”,写作材料的主题与要素往往是具体而明确的,考生的写作也需“言之有物、情有所托”。
至于“热点话题”都应关注哪些呢?像《人世间》《县委大院》《狂飙》这类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像“以针代笔,绣出星空之美”的陈英华、“守护文物古迹,留住历史记忆”的汪家平这类沉淀于传承与创新的匠人等,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种文化”等引领性价值的渗入,是必须要做到全面掌握、重点解读的。不过,此类“热点”应作为思想价值的呈现或材料事例的切入,不需要真的去看完整的电视剧或者熟悉每一个大国工匠。再比如,今年可谓科幻大年,《流浪地球》《三体》等影视剧又掀起了一波全民“保卫地球”的热潮,那么,我们考生从中又应该读出些什么呢?这也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
作文题是否会延续“鲜明的思辨色彩”这个特点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尤其从教育部为吉林、黑龙江、云南、安徽四省命制的适应性考试题中可窥见一斑,三个不同的作文题中有两个都是具有“鲜明思辨色彩”的。比如其中一道作文题谈到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它突出的是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中的实际问题,写作的时候应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这些具体说法实际上就是你思考的起点,增强审辨,思考不同说法的“默认前提”“文化语境”等。
再如另一个作文题:“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这就是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命题。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繁复重彩,铺陈渲染。再由美学价值引申到相应的人生话题——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繁复偏向了做加法,追求更多。所以审题核心在于既能理解二者的不同内涵和多向外延,又能找出二者间的相同之处与深层联系。逻辑思辨也不仅体现在作文题中,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题都非常强调逻辑思维,部编本新教材中有专门的逻辑单元。这一点文科考生是具有“学科优势”的,理科考生也应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了解基本的“概念、判断、推理”及相关,熟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