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翻译人才

  本文转自:吉林日报

  本报讯(记者张鹤)近年来,吉林外国语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依托学校特色,立足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多措并举推进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工作。

  构建“多语种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他们对标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开放吉林”对外交流需要,顶层设计谋划学科专业布局。近年来,在英语、法语、德语等优势传统外语专业的基础上,陆续增设了蒙古语、印度尼西亚语、波斯语等10个非通用语种专业。目前,学校外语语种总数达20个,外语类专业达22个,布局了一批“一带一路”关键语种,为我省打造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提供了外语外事人才支撑。

  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招生规模达到1600余人,占总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此外,翻译专业学位硕士9个语言方向、15个口笔译领域每年招收180人左右。学校还开设了英语、日语、朝鲜语等辅修专业,以及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等微专业。目前,学校本硕一体、翻译多语方向、多元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形成。

  近3年来,吉林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法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商务英语等13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带动了全校外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各专业通过“外语+专业”“双外语”“小语种+英语+专业”等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此外,2021年起学校陆续设置了4个“新文科”卓越人才实验班,以试点带动专业创新发展。实验班构建起“通专结合、外事外贸工作实践、本科与研究生贯通”相融合的3+1+X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国际组织等专业方向”的多语复合培养模式。

  “地球村”是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语言文化实践教学基地。结合翻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学校充分利用“地球村”打造语言学习与多元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起多层次化、多模块化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紧密围绕翻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先后与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科大讯飞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构建起“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校政行企深度合作机制,通过不断深化合作内涵,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共同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

  吉林外国语大学以实习基地具体项目为依托,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乃至东北亚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学校朝鲜语口译学生为长春动画产业园区提供翻译服务754小时;俄语口译学生为福建警察学院俄罗斯学员提供教学翻译服务160小时;英语口笔译学生全面参与我省各种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的口笔译工作。

  通过建立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的方式,他们还与伪满皇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开发“红色文化”等相关翻译项目;与省出入境边防总站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总站开展朝鲜语、俄语、英语等语种的外事翻译人才培训,有效提升了边防人员的外语能力和外事工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