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科普方式,孩子爱到不停

  

  巴甫洛夫说过,它(科学)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现在,很多爸妈也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因为其枯燥,孩子又很难提起兴趣。怎么办?

  我们有位妈妈分享了这个方法,孩子爱科学都停不下来——

  

  今天,我们做了“会变色的舌头”小实验,她把小苏打,柠檬酸,VC,白糖分别倒入4个容器里,用吸管滴水,搅拌,双面胶粘舌头试纸,小刷子刷溶液。在这个过程中,她做的很认真,刷完根据颜色辨别那个属于碱性,酸性溶液。做完后,她说:太好玩了,还想做一遍。

  

  在科普中,我们的家长都注重知识的输入,像有的妈妈喜欢买各种科普读物,带着孩子一起看,往他的脑袋里塞上这些知识,想:随着年龄的长大,有用时自然能调出来。

  但是,孩子并没有向我们期待的方向,而是,越来越厌倦。

  

  卢梭说过,“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我们的这位妈妈就是这样的智慧,她没有直接输入知识,而是去抓孩子的兴趣——亲自动手实验,亲见明显的变化,使孩子很有成就感。

  在妈妈选择的实验中,操作的规程简单,孩子能够独立操作,并且操作后出现了明显的颜色变化,这点在孩子的眼里很神奇,自然能勾起孩子的兴趣。

  

  1.引导孩子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科学

  “处处留心皆学问”,科学的学问就是需要这种处处留心的敏锐观察力,记得在小学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有这么一句话: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所以,我们要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引导他去观察和探索。比如,在烤面包时,我们引导孩子去看面团前后大小的变化,孩子会产生问题,创造出学习的契机。

  

  2.给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

  我们的妈妈,用科学小实验来让孩子去操作和探索,就是一种好方法,像大小变化、颜色变化、状态变化和冒泡泡等,都是孩子的爱。

  除此之外,为了观察到动植物等的变化,我们还可以进行“养”的操作,比如,为了观察蚕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孩子养蚕,他就会看到它由小变大,再到吐丝结茧,变成蛾子,既能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孩子熟悉蚕的三态变化,经历让科学更有趣味性,也更加真实可信。

  

  还可以带孩子去科普馆,比如,为了了解昆虫,我们去标本馆,可以看到各种昆虫的形态。

  另外,我们将这些与科普读物去结合,这时,孩子的目的性就增强了,像我带孩子去野外玩,看到昆虫总要观察一番,回到家,孩子一定要找《MOVE图鉴:昆虫》看很久。

  

  3.和孩子一起做观察记录

  孩子的科普教育,还需要培养孩子的严谨精神,所以,我们还要和孩子共同做一些观察记录,如果孩子还不会写字,我们还可以用贴一贴、画一画或者涂一涂的方式让孩子进行记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