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名博士贞丰驻村:“最强大脑”的振兴力量
2021年5月,贵州大学组建乡村振兴博士团进驻贞丰县,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写进老百姓的心坎里。
茶山如画,茶行如诗。罗婷婷摄
在长田,山有多高,茶园就有多远。茶园在哪儿,水泥路就延伸到哪儿。
阳光正好,和风徐徐。
这天,是2023年5月25日上午10时。
我们从长田村委会背面,顺着山势前行,来到一个叫杉树湾的地方。名叫杉树湾,其实这里的杉树已是零零星星的了,倒是一排排茶树顺着山势起起伏伏,一片片茶园装点着山峦,碧绿、苍翠。阳光在茶树间萦绕,暖暖的,轻抚着绿叶,风拂过,绿浪翻涌,茶韵悠悠。
长田的夏秋茶,是制红茶的好原料。当下正是采夏茶的时节,在杉树湾,采茶村民三五成群,和满眼的绿意一起流动。山上、田间,荡漾着欢声笑语。
庄菊花(左二)在田间培训茶农种植技术。
庄菊花也笑了。
庄菊花是贵州大学茶学院博士,来贵州省贞丰县长田镇长田村驻村,任第一书记已有2年。于她而言,田野是她走出大学施展才华的另一个舞台,茶叶承载着她的事业梦想,村庄融入了她的全部情感。
村里来了“茶博士”
先看两个画面。
5月24日15时,长田村第8场“茶叶品鉴会活动”开始了。茶室里,茶香氤氲。
长田村茶叶品鉴会。
庄菊花烧开一壶水,拿出朋友从外地寄来的浙江龙井、安吉白茶、广东单枞等茶叶,依次冲沏,茶叶在白瓷盖碗中缓缓舒展,散发着馨香。长田和毗邻的龙场镇、小屯镇茶农、茶企(加工作坊)业主,以及贞丰古城的茶叶经销商围坐在一起,轻呷一口,唇齿留香。
庄菊花道出开场白:“大家看一看,再品一品,这些外地茶叶的外形或许没有我们的好,但人家的口感非常好。我们的茶叶差距在什么地方,都找一找……”
5月25日13时,茶农赵兴艳家。
“兴艳姐,你发酵的这个红茶茶坯,品相还不错,要注意温度控制在25℃至28℃,湿度在95%,发酵时间4小时左右茶坯的鲜艳棕红色显现,花果香浓郁就可以了,发酵时间不宜过长。”庄菊花拉开赵兴艳家的发酵机后,边查看着加工发酵的红茶边叮嘱道。
赵兴艳是庄菊花在村里动员搞家庭加工作坊的22家新增户之一。2021年9月,赵兴艳家花了七八万元,购买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等10多台设备,注册公司,从普通农民成功转型为职业茶农。
“每天都忙。”这样的工作画面,对庄菊花来说,早已成为常态。
2021年5月,庄菊花被选派到长田村担任第一书记,并被聘为长田镇茶产业发展顾问。
“长田村是一个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子,农户以种茶、制茶、售茶为主,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竭尽全力帮助长田村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庄菊花暗下决心。
庄菊花发现不少村民虽种茶时间长,但茶叶种植零散,生产加工观念传统,产业规模和效益并不明显。经过反复调研和思考,她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从加强技能培训入手,将茶农团结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避免“各自为战”。
2022年6月2日,名叫长田村“茶园共话 每周一讲”的理论讲座开讲。讲座内容包括茶园提质增效管理技术,茶叶的加工技术,茶叶的审评、茶艺知识等,截至目前,持续开讲14堂。她还编制了“长田村早春扁形绿茶加工技术规程”“茶园种植管理技术手册”,供学员学习。
“以前我们种植、加工没经验,小庄博士的讲座传授了很多新知识,我会把学到的理论融入实践,把茶园管理好,生产出更优质的茶叶。”村民冯泽渊说。
初到长田,村民因庄菊花的博士名头敬而远之,相处时间久了,她成了大家眼里热心且很有本事的邻家小妹,都亲切地称她“小庄博士”。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在庄菊花看来,茶农要会喝茶、品茶,继而懂茶,才能产好茶。为培养茶产业各环节的人才,2022年11月,她启动举办“茶叶品鉴会活动”,至今已开展了8场。
庄菊花介绍,这两年,贵大和各界持续关注、有效支持长田村茶产业发展。长田村成功申报“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开展东西部协作,建起了茶叶交易市场和茶青交易市场。这两年,长田村博士工作站挂牌了,手工炒茶队成立了,高山低产茶园管理提质增效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博士制茶坊示范点建立了……
如今,长田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850亩,全村689户农户,家家有茶园,户均种植面积约8.5亩。全村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4家,茶叶家庭加工作坊37户,家庭农场1个,建有大型工艺白茶生产线2条。村民们正欢快地走在种茶、制茶致富的大道上。
绿色发展的“虫计划”
在贞丰县平街乡营盘村,郑寅介绍着营盘村的“虫计划”,脸上洋溢着喜悦。
郑寅是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师、兽医博士,2021年5月被选派任营盘村第一书记。
郑寅介绍蛴螬养殖技术情况。
所谓“虫计划”,即是以“虫”为中心的循环种养项目。
计划来自走访谈话。一次入户走访中,营盘村西牛洞组组长告诉郑寅:“寨子里很多人家的牛粪无处处置,只能堆在路边,脏、臭,污染环境。”
郑寅在接下来的一次次的走访中发现,牛粪在路边堆积现象十分普遍,虽经发酵可作肥料使用,但是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不可忽视。
何不从有机物转化入手?之后,郑寅开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结合自身专业实际,提出“粪便资源化”利用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子——以白星花金龟幼虫(又名蛴螬)为核心虫种,将村内养殖过程产生的畜禽粪便转化为可以直接养鸡的虫体蛋白,蛴螬所产虫砂开发为商品化有机肥,力争将营盘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项目一经提出,便得到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2021年10月中旬,郑寅与村干部、驻村干部一起建立简易集成示范点开展蛴螬处理猪粪、牛粪定性实验。“约为每1千克2龄幼虫,6小时即可吃掉1千克鲜粪便,同时产生50克虫和600克虫砂。”结果让郑寅很惊喜。
随后,他将虫砂送到贵州省分析检测研究所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虫砂的氮磷钾和总有机质的含量分别达到6.1%和51%,超过国家有机肥标准要求。
为了使项目兼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作用,郑寅选取西牛洞组李付伦作为项目试点户,在其房屋后搭建微型生态循环鸡场1个,外围以蛴螬虫砂种植绿叶菜,首批引进乌蒙乌骨鸡苗150只,以蛴螬、玉米、菜叶作为饲料,2022年2月即由贵州大学教师认购,为李付伦创收4000元。
郑寅认为,虽然目前以“虫”破局,打开了营盘村村民养虫新局面,但规模很小,仅具有示范意义,仍不具产业价值。为此,他积极申请相关项目资金支持“虫计划”,发展这一特色鲜明、可持续、绿色环保的村级产业。
2023年2月,由贵州大学作为主持单位,郑寅为第一申请人的项目“白星花金龟生物转化猪场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获批贵州省科技厅“2023科技支撑计划一般项目”,获得科技经费支持100万元。
变废为宝,“虫”塑绿色未来。“我将继续搞好科研,联合项目参与单位贞丰富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猪粪生物转化科技示范点,逐步推广,争取早日让白星花金龟转化畜禽粪便技术在营盘村、在贞丰县落地、开花、结果。”郑寅表示。
“桥”见振兴“新路子”
这个村落,叫花江。
这个村于2016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花江村小花江组。 梁德康摄
刘玉高是贵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导。2021年5月,贵大派出擅长红色文化研究的刘玉高来到平街乡花江村担任第一书记。对他和花江村双方来说,都是一次美丽的邂逅。
花江村位于北盘江畔,处于贞丰、关岭、兴仁三县市交界处,曾经是滇黔交通要道——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有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地地貌。这里布依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有壮丽的北盘江大峡谷等自然景观,有清代修建的铁索桥遗址、摩崖石刻群等历史文化遗迹,有重建的花江铁索桥,有红军长征时张爱萍将军部队走过的“长征路”红色文化遗迹,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在刘玉高看来,花江村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做好项目谋划和整体长远规划。他通过深入调研花江村的资源,基于花江村实际和坚持产业为本的原则,以“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创建为契机,确定了“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子。
继而,刘玉高联系了武汉一家规划公司核心团队实地调研,积极参与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创建申报,对花江村资源及项目全面梳理、撰写可研报告。功夫不负苦心人,花江村规划拟定的两图一表一方案如愿通过了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评审;花江村获得了全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奖。
刘玉高争取到广东惠阳东西部协作资金265万元,将闲置的火箭军希望小学打造成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基地至今累计接待400余批次、4000余人次。贵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先后与花江村签订了共建红色实践基地协议。
在基地漫步参观,金色的长廊古色古香,墙上的浮雕、诗词,长廊上悬挂的画,展览馆的图片,再现着当年红军过境贞丰、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场景。
刘玉高向游客作介绍。
花江村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为“红色文化+峡谷风光+民族特色”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村先后获得“乡村振兴实践优秀案例”“黔西南州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第四批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刘玉高介绍,过两年,这里还将吸引世界的目光——即将建成的花江峡谷大桥,将是世界第一高桥。届时,在村里可以仰望“飞虹”跃天的奇观,在桥上可以俯瞰清幽的古道,碧绿的江水,古老的铁索桥……秀美的村庄与高耸的桥梁互为风景,无疑是青山绿水画卷中最奇妙的点睛之笔。
在永丰街道岩鱼村,贵州大学驻贞丰县工作队队长、岩鱼村第一书记罗俊松告诉记者,临行前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的殷殷嘱托,他记忆犹新,“学校汇聚‘最强大脑’,打造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博士团到贞丰驻村,驻村博士要肩负起时代责任,充分依托高端智力资源,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把乡村振兴事业的优秀‘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打造乡村振兴‘贵大样板’。”
两年来,博士团发挥人才、科技和智力优势,聚焦贵州省“四化”助力乡村振兴——
付天岭博士在甘田村,依托贵大核心技术,试点开展秸秆垫料菌床生猪绿色养殖,探索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村散户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技术;
姜涛博士在这艾村,带领贵大园路专业团队开展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
刘金亮博士在卡房村,引导群众新建千亩绿色优质高效烤烟示范基地,推广烤烟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示范500亩;
易强博士在坡柳村,完成新型高产优质绿色玉米品种的示范种植和3个玉米新品种的筛选;
……
时代榜样,在乡村振兴的大旗下伫立;青春才华,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精彩人生,在火热的伟大实践中书写。我们相信,长田、营盘、花江、甘田、这艾、卡房、坡柳,以及许许多多的乡村,更美好的未来,正在路上……(文/邓伯祥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