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总工会“双进”活动走进河海大学 劳模工匠上讲台 思政课堂启新篇

  “越是宏伟的蓝图、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劳动创造、持续奋斗。”5月25日,河海大学闻天馆一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来自不同领域的3位劳模工匠代表,向青年学子分享其从业经历与初心故事。

  让崇尚劳动成为时代风尚

  “20多年来,中国载人深潜先后突破多项核心技术,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远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船舶第七Ο二研究所副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完美融合。

  从自主设计的“蛟龙”号,到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再到探底马里亚纳海沟的“奋斗者”号……这背后是载人深潜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接续奋斗。他们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如今,载人深潜队伍不断壮大,既有专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也有为深潜保驾护航的基层维护维修人员。

  “地球海洋仍有80%的海底地形地貌未被认识,这给载人深潜事业带来很多挑战。”叶聪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发挥专业所长,一起探索深海。

  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芳华

  从一名职业高中毕业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再到一代大国工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数控车高级技师胡胜,在车床上诠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十几岁开始努力不嫌早,四五十岁开始努力不嫌晚。”在胡胜看来,成功就是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持续性努力,把事情办得更好更细致更高效。

  雷达对零部件的精度要求非常苛刻,是一门“刀尖上起舞”的手艺。作为数控高级技师,胡胜先后在机载、舰载、车载火控雷达上,承担70多项关键重要零部件的加工任务。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破解30多项技术难题,承担关键工序、关键件和重要件加工100多项;组织完成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QC成果150多项,实现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蚕的一生有多长?”“蚕丝是如何获得的?”全国劳动模范、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毓芳用蚕的故事,讲述劳模精神正如春蚕那样,每天创新一点点,日积月累,精益求精。

  2002年,胡毓芳带着7万元启动资金和4名女工走上创业路。经过多年探索,她创建的苏州“太湖雪”品牌已发展成“苏州蚕丝被行业第一股”,围绕一根丝开发专利45项、版权96项、商标权72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成为第53届世乒赛官方唯一指定丝绸品牌。如今,这根丝越牵越长,引领推动震泽蚕丝成为造福一方的富民产业。“传统产业人才缺口大,要实现科技创新很难。”胡毓芳鼓励更多年轻人接过养蚕制丝这门传统技艺的接力棒。

  思政教育需要“劳模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通过讲述劳模工匠背后的故事,引导更多青年人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虞滢表示。

  “在理论教学环节,我们会向学生讲述大国工程‘惊艳’世界背后的故事,比如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河海人的身影与智慧;将劳模工匠精神与国家的产业链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党带领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伟大精神力量。”虞滢认为,作为以培养水利人才为特色的综合性理工类大学,河海大学在教学设计中加入劳模工匠精神这一教学主线,让思政课走出思政小课堂,发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果,正是理解与践行劳模工匠精神的一种创新性做法。

  2020年开始,省总工会聚焦职工和学生两类重点群体,在全省组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 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干部群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河清海晏的实干奋斗精神,与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高度契合。”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迎春表示。3年来,“双进”活动成为江苏职工思政工作新名片,线上线下直接参与人数超2500万人次,奏响“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的时代强音。

  记者 林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