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以待遇留人”

  来源:封面新闻

  

  □蒋璟璟

  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目前不少中小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心理健康教师由行政人员或德育教师兼任、缺少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心理健康课程被占用等情况,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受访专家认为,与其他学科专任教师相比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还面临着发展定位不明确,地位和待遇保障不充分,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法治日报)

  从大趋势看,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发得到重视。就在前不久,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预计在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将达到95%。而对比现实,应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时至今日,在多数学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实现标准化配置。首先,员额、课程没有标准化配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师生比、心理教学课程课时的多少,都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说法;此外,相关的服务模式、师资专业背景,也没有实现必要的标准化。有些学校通过购买市场化服务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由行政人员或德育教师兼任,他们之中有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学教育和培训,有些只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

  毋庸讳言,当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还存在着形式化、凑数化的情况。一方面,这与上游人才培养机制有关,实际情况是,供给缺口客观存在。一名科班出身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要求必须达到250小时面对面服务以及100小时督导,才可达到基本准入标准。由此决定了,科班出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就稀缺。而另一方面,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定位、评价体系、薪酬待遇等等细节,也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也使得一些人望而却步。

  大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终还是要回到师资建设这一根本问题上来。学校配齐、配好“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不能是被动的、应付任务的,而应该是从帮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能动地搭建好平台、梳理好流程,用待遇留人、用职业实现感留人,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中小学校园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