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不要以为自闭症孩子进了幼儿园就是回归主流社会了

  

  周婷婷园长

  周婷婷,北京一家融合幼儿园的园长。她当园长已经10多年了,第一家幼儿园就开在北京市大兴区一个叫新三余村的地方(新三余村幼儿园),这是她融合教育的起点。

  新三余村幼儿园2013年成立,最初就是普通的村办园。2018年,周婷婷的侄子确诊自闭症,她因此学了ABA。其间,接触到一批从机构出来后无学可上的自闭症孩子,他们被普通幼儿园拒收,或隐藏身份入园后,因为得不到有效支持被劝退。周婷婷感同身受,干脆把新三余村幼儿园改成了融合幼儿园,重点招收自闭症孩子。

  幼儿园里设有融合部,有专业特教老师和个训课,且每位老师都要通过特教考核,甚至幼儿园的保安、保洁,后厨工作人员也学习过ABA常识。

  昨天,小编联系周园长时,她传来一个好消息,她在北京的朝阳区接手了一家新的幼儿园,打算发展成融合幼儿园,北京的自闭症孩子又多了一个上学的选择。

  今天,我们邀请到周婷婷园长解答一些家长关心的问题:孩子什么时候从机构去幼儿园?在融合幼儿园的目标怎么制定?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吗?怎样在班级培养小天使?幼儿园陪读该怎么陪……

  以下为周婷婷园长的讲述。

  

  继续在机构上课还是去幼儿园融合?

  首先,我很理解家长想把孩子尽早送去幼儿园的心情:别人家的孩子三岁都去幼儿园了,我们的是不是也该去了?毕竟干预的目标就是回归社会,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

  其次,现在国家政策利好,教委也要求幼儿园,无条件接纳所有小朋友。

  还有,现在每年新增人口持续下降,各类型幼儿园均出现招生难,处在“抢孩子”的状态,愿意或者被迫敞开大门欢迎所有孩子,包括自闭症孩子。

  所以我赞同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想法,但送进去就代表孩子成功融合了吗?

  

  举个例子,一位公立幼儿园园长跟我说,她被家长投诉了,因为她想劝退一位自闭症小朋友,小朋友的妈妈举报到教育局,教育局了解情况后来做这位园长的工作:只要孩子是片区内的,幼儿园就有责任接纳,这是幼儿园的义务和担当。

  园长很无奈,她劝退这位小朋友是慎重考虑过的。这个孩子在班上又挠人又咬人,任何环节都可能崩溃大哭,严重影响其他的小朋友。为避免自伤或他伤等意外,她才不得已向孩子妈妈表明劝退的意思。

  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她的幼儿园没有专业支援,这个孩子转入了我的融合幼儿园。

  没想到进了我们园后,老师也开始投诉说:这个孩子真是从幼儿园转来的吗?他没有任何规则意识,不要说安坐,甚至连教室的概念都没有,老师从这间教室追到另一间教室。

  我们赶紧向家长了解情况,家长表示,孩子的确已经上了一年幼儿园,甚至为此把机构的课都停了。也就是说,孩子对幼儿园并不陌生。我们进一步追问,他这一年在幼儿园怎么过的?

  妈妈说,幼儿园老师待孩子特别好,专门派了一个老师跟着,孩子愿意坐着就坐着,坐不住了就跑到操场去,老师也会陪着。如果跑到别的教室,其他老师甚至会给他拿个玩具或好吃的,再抱着把他送回自己班。

  换句话说,这个孩子已经被所有人宠得没有了规则,之前在机构的干预都白费了,孩子又沉浸回自己的世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三年幼儿园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孩子做入学准备,从他们进入幼儿园第一天开始,首先塑造的就是规则意识,不能因为我们的孩子是特殊需要群体,幼儿园老师又特别爱我们,反倒让孩子处在“流浪”状态,这不是件好事。

  所以,还是希望家长真实面对孩子的需要,他到回归主流社会的时候了吗?自闭症孩子3-6岁还处在密集干预的时期,家长可以先不用完全放弃机构课程,以半天机构+半天幼儿园的形式先进行融合,不要盲目停掉机构的课来上全天幼儿园。

  

  进幼儿园前要具备哪些能力?

  普通幼儿园在面试时会要求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呢?

  我们幼儿园会在入园前,对每个孩子进行单独了解,平均每个孩子需要五六分钟的时间。把孩子从家长的手里接过来,领到操场,让孩子自由玩耍。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如果规则性较差,见到滑梯就往上跑,甚至从滑梯上倒着往下滑的孩子,就会多观察些时间。走进幼儿园大门,藏在妈妈身后,一副怯怯的样子,甚至要哭出来的孩子,我们反倒觉得挺正常,孩子知道自己在陌生环境里,会害怕,这是正常的情感体现。

  完成对规则意识的判断后,老师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做综合性衡量。面试时,我会戴一枚夸张的大戒指和两个大耳环,蹲下身问孩子:“老师耳朵上戴的这个叫什么呀?喜不喜欢?”

  孩子会说:“这个叫耳环,我喜欢,很漂亮。”

  我继续问:“你喜欢哪个,老师送给你。”孩子会说,我要这个大的,或者要红色那个。这是在了解孩子的认知能力以及对话、沟通能力。

  我们也会把孩子引到滑梯上,看他的大运动发展程度,大运动发展弱的孩子,在集体活动时,受伤的可能会偏大,会需要老师更多照管。

  

  语言方面,家长不能指望孩子到了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就会从支支吾吾很快发展到呱啦呱啦。考虑到孩子语言发展的不均衡性,我们更看重语言理解能力和执行指令的能力。(对于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融合幼儿园对语言能力没有太高要求,哪怕还停留在万物靠指的阶段,也证明咱孩子有表达需求的能力)。

  普通幼儿园对于孩子的精细发展是有要求的,毕竟它决定了自理程度。幼儿园里可能是小蹲坑,也可能是小坐便。

  对于小班幼儿,幼儿园不会要求孩子自己擦屁股,但要能说出来类似“尿尿”“拉臭”这样的表需性语言。走进卫生间后要自己脱裤子、坐在马桶上完成小便的流程。然后自己提裤子,大多数孩子会把裤子提得歪歪扭扭,这时老师会辅助,教孩子穿脱衣物本来也是教学任务之一。

  关于吃饭,入园初期,因为分离焦虑,有的孩子上火吃不进饭,老师会去喂这些孩子吃饭,但不是长期性的。所以入园前,要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能力。

  基本的模仿能力也要有,共同关注可能实现不了,但当旁边的孩子跟着音乐做操时,我们的孩子不管是看老师的示范或者周围同学,或者老师给一点提醒之后,他要能够有跟随动作。

  

  入园前的沟通,建议家长尽量不隐瞒孩子是谱系宝宝的现状,这是藏不住的,即便是普通幼儿园的普通老师也是火眼金睛,更别提园长、骨干老师,几十年在一线看着成百上千的孩子长大,每个阶段孩子该有怎样的技能他们特别清楚,一旦孩子有落后的表现,他们会很警觉。3-6岁是重要的干预期,我们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隐藏下来混日子,而是亮明身份,争取到专业支持。

  入园后的沟通,建议家长压制内心的焦躁,理解老师,配合老师,不过多打扰老师。在幼儿园,上班期间手机是被限制使用的。如果妈妈频繁跟老师打电话或发微信,老师回还是不回?频繁回微信难免会忽略其他孩子,引起家长的意见,最终这些意见又反噬到咱们孩子身上。所以,一定把握好沟通的度。

  

  融合幼儿园什么样?

  我们幼儿园的融合比例是10:1,小班容量为25,中班为30,到大班最大可到40,按照10:1的比例融入特殊教育需要小朋友。这样算来,一家幼儿园融合不了多少孩子。我们尝试过按照8:1或6:1来融合,但干预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我会做第二家、第三家融合幼儿园的原因,帮更多孩子进入融合幼儿园,得到适时干预。

  在我看来,融合教育既不是普教,也不是特教,这是一门新学科。我理解的融合教育,一是所有的孩子在一起接受普通的教育;二是在此过程中,根据特殊需要小朋友的需要,给予及时恰当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我引以为荣的是,无论从人文环境还是课程服务上,我们幼儿园是在为所有孩子服务,并没有特别强调谱系孩子,我们强调的是教育的公平性。

  人文方面,带班老师均持双证上岗:教师资格证和特教老师上岗证。所有跟孩子有接触的教职员工,哪怕是门卫、保洁,包括后厨的工作人员,都接受过ABA培训。

  课程设置(严格来说叫“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上讲,从自闭症孩子入园,妈妈把孩子交给老师的那一刻起,孩子会和妈妈说再见,跟接园老师问好,接受晨检,自己穿过操场走到教室,完成既定的入园程序。

  很多谱娃入园初期是做不到,我们会有特教老师在门口进行教学,带领孩子完成入园流程。当孩子能力提升后,辅助老师会对孩子的入园能力进行泛化,教学老师会变成保健医,其他老师,甚至是保安。在这个过程中,辅助会逐步降低,直到完全撤出。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有四大环节——

  第一个是生活环节,主要是生活技能的训练。

  对每个来融合的孩子,我们会制定一本目标册(相当于IEP),从教学老师到生活老师都会翻看。例如:生活老师从目标册中了解到,当前某宝宝的主要生活技能任务是洗手,他就会在洗手的环节,对孩子进行教学。

  第二个是集体课,也叫集体活动。

  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时间很短,哪怕到了大班,集体活动(集体课)也只有两次,每次最多35分钟,加起来,一天最多一个小时。

  上课时,教学老师会把课程目标拆解得非常细,比如美工课,NT孩子的目标是画一幅春天的画,谱娃的目标可能就是握笔,或认识不同颜色。如果这节课完全超出他的能力范围,孩子会被特教老师领到资源教室上个训课,保证他一日生活的所有时间都是干预时长。

  第三个是户外活动。

  幼儿园每天必须有俩小时户外活动时间,这些活动比较松散,孩子需要根据当下的材料安排自己的活动内容。

  如果孩子当下能力尚不足以支撑他参与户外活动,我们会安排个训课帮他提升能力,比如:帮孩子拆解游戏规则,逐一理解后先和老师进行游戏演练,再请NT宝宝陪同进行同伴游戏演练,然后回到集体环境中,在老师辅助下进行游戏,直到撤出辅助。

  第四个是区域活动。

  即把教室分成不同的区域结构,比如美工区、运动区、图书角等,孩子们根据兴趣自由进入某区域开展活动。

  区域活动更加松散,我们在区域中根据班级主题,为孩子们提供低结构的材料,比如画笔、胶棒、纸,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如果听不懂指令,也没有基础的关注及模仿能力,在没有辅助的普通幼儿园,自闭症孩子在区域里能做的很少。但在融合幼儿园,区域的问题集中暴露,就可以进行集中干预。

  

  前面提到我们的个训课,这是我们的特色(个训课需单独付费给授课教师),很多家长好奇融合幼儿园的个训课跟机构有什么不同?

  我们幼儿园的个训是给孩子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或者是分解目标重新教学集体环境中孩子没有掌握的技能,或者当孩子在集体活动中遇到了困难时,就在当下的集体环境中,在困难发生的那一刻,立即帮助孩子解决。

  

  幼儿园更喜欢能力好的孩子吗?

  普通幼儿园可能更欢迎高功能孩子,因为他们智力发展不受损,学习能力强,如果老师匹配得好,可以把给班级造成的困扰降到最低。对融合幼儿园来说,对于所有有融合教育需要的孩子,我们都会尽力接纳进来。而且,从专业成长角度来说,我们也希望能够接触到各种能力的孩子,不断完善我们的融合模式,毕竟谱娃,没有哪两个是一样的。

  

  从入园孩子的现状看,自闭症孩子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我们也感到,孩子的能力也在增长。我们最近接收了几个高功能孩子,惊叹于他们的能力,我觉得他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建筑家……虽然他们有各种执念、刻板和狭窄的兴趣,但所有的刻板都是双刃剑,他们那么专注,经过科学的干预,就有可能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另一方面,面对高功能孩子,我们也需要更多专业和同理心。高功能孩子非常容易被忽略,被误认为是调皮、家教不好,如果家长不加留意,他们可能就隐藏下来了。而无论是他们的内心,还是外在行为,如果没有得到科学干预,后续的生活是很痛苦的。

  这些孩子看上去甚至社交都没问题,但他们异常执拗,对规则的反叛心理非常强大,希望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帮他们建立规则意识,助力他们成长。

  

  普通家长怎么看待班里的自闭症小朋友?

  普通孩子家长担心的是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被影响、被伤害。人心都是向善的,没有哪个大人会无缘无故排挤一个孩子,如果这个孩子的存在,没有对别人,对周围环境带来伤害。

  如果幼儿园能够做到专业先行、技术先行,从ABC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行为,尽量避免不适宜行为的发生,或者即便问题已经发生,老师眼疾手快,能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解决问题,NT小朋友的家长是没有意见的。

  我们幼儿园一直在做反向融合。考虑到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障碍更明显地表现在同龄人之间,我们会培养班级的NT小朋友成为小天使。个训教室会有NT小朋友跟自闭症孩子进行互动融合,以结构化的方式提升社交目标。带班教师也会运用同伴介入策略,提升孩子的集体活动参与度。

  

  我们最初没有特意发展小天使,但小朋友们都特别聪明,当他们看到老师关注某一个同伴比较多时,他们也会主动帮助这个小朋友,因为他们期望因此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帮助到老师为荣。

  融合初期的孩子很多不会安坐,我们会把他的座位安排在安坐能力特别好的小朋友中间,让这些孩子带动他,并且指定一个小班长,在特教老师或带班老师的带领下,帮助这些融合的孩子。

  小朋友的陪伴和支持也源自家长的爱心。我们的一个谱娃,有段时间很渴望跟伙伴社交,但表现形式就是亲亲抱抱,甚至比较频繁地去亲一个小女孩,女孩的妈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找老师反映。

  老师坦诚地告诉妈妈,这个小男孩是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老师已经发现他的不适宜行为,并拿出问题行为沟通手册表明,特教老师已经在实施干预策略,而且发现这个问题后,也已经把她女儿调到了另外的座位……我们把这些措施展示给家长,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

  这个妈妈听后立马就理解了说:“别换座位了,换回来吧,孩子又不是故意的,哪个孩子生病了,咱都得帮啊。”

  也就是说,无论是我们的天使宝贝还是这些天使妈妈,在他们孩子的利益没有受到影响的前提下,都不会反对融合教育,前提是教育的公平性、优质性和专业性。

  

  幼儿园欢迎老师和家长陪读吗?

  我们欢迎有基础、有技术的家长在孩子入园初期陪读。但也请所有家长谨记:陪读的目的是为了不陪,入园的目的是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中独立生活。建议有陪读需要、有陪读想法的家长,要学一些ABA知识,用专业支持孩子。

  我们劝退过陪读家长。有一位妈妈用自己的双臂给孩子括了一个保护圈,她就像老母鸡一样,支着翅膀,守在孩子身后,控制孩子的行动范围;还有一位陪读爸爸,他的孩子程度有点重,他说只盼望孩子快乐一点,希望老师不对孩子作任何要求。

  但在我们的理念里,谱娃来幼儿园融合,必须要建立一些规则性,因为他不可能永远关在家里,只要步入社会,就需要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和规矩,不能因为孩子程度重,就完全放弃步入社会的可能性。

  更长远的是,自闭症孩子无论在机构、幼儿园还是小学,都是匆匆的一个过程,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是最长期的,所以真心建议家长多学理论,经常实操。

  

  (本文图片由周婷婷园长提供,图片内容为周园长幼儿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