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燏时:危难时受命、大胆匡正校风校纪、鲜为人知的北京大学校长
一,严复辞职以后
教育部与严复不和已久,一度提议让蔡元培取代严复,但袁世凯拒绝了这一建议。据曾在教育部工作的蒋维乔说,袁意识到蔡元培很有可能会利用大学来挑战他统治的合法性。为了打发走蔡元培,袁下令给教育部拨款,使蔡元培回德国继续他的学业。
北京大学校长一职所具有的政治能量不言而喻,这也使得捡选新校长需要慎之又慎。袁世凯认为,新校长应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应当支持总统,或者至少不应对总统构成任何威胁。
最终,袁选择了31岁的章士钊。章士钊一度是个革命分子,但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逐渐趋于温和。章士钊以上海方面事务繁忙、难于脱身为由“迟不赴任”。接替蔡元培教育总长之职的范源濂便呈请大总统任命马相伯为代理校长。马君名重一时,具有国际视野。
与严复一样,马相伯也面临着经费无着的窘境。他以学校地产作押,向银行借款支撑学校。很快,被污“盗卖校产”,学生们获悉后群集马相伯寓所质问。年迈的马相伯受够了这些,于1912年12月27日递交了辞呈。眼见局势已坏,要扭转事态已无可能,章士钊也在此时正式辞去了校长职务(这3个多月,马相伯一直是代理校长,名义上的校长是章士钊)。
原本担任北大工科监督的浙江人何燏时被任命为新校长。
二,受任于危难之间的校长
何燏时(1878年-1961年),字燮侯,浙江省诸暨县人。
1898年清政府选派学生留日,何燏时以优异成绩入选。1905年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他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正规大学毕业第一人。
1906年春,何燏时自日本回国,任浙江省矿务局技正,同年冬调北京任学部专门司主事兼京师大学堂教习。1907年他奉命到日本考察大学制度,筹划图书设备及建筑事宜,历时数月,返国后就任京师大学堂工科监督(即工学院院长),兼新校舍建筑主任。
他性格刚毅,行事果决,一扫旧日官场拖沓之风,在其主持下,1909年建成京师大学堂德胜门外新校舍,1910年2月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经、法政、文、格致(理科)、工、农、商等七科,由此初具大学规模。
1913年秋天,教育部为减省经费,几次要停办北大,欲将之并入天津北洋大学,遭到何燏时及全校师生反对。何校长为此给大总统呈文,曰:“办理不善,可以改良;经费之虚糜,可以裁节……而唯此一国立大学之机关,实不要遽行停止。”由于何燏时和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当局裁并北大的企图被打消。
三,何校长的作为
何燏时校长对校内影响学术研究的反智主义和功利思想大张挞伐。1913年1月,教育部宣布学生不得兼任政府职务。
何燏时上任前的北大,学生交学杂费可以缓办,考试可以携带书籍,夜里没有门禁,旷课也不扣分。这些美事,在何燏时就职后全都没有了。
何燏时为匡正校风校纪,还出台了一个不准预科学生免试升本科的新政,于是点燃了火药桶,北大预科学生举行集会,要他到会解释。何燏时置之不理,竟有130多名学生涌入校长办公室,迫使他当场立字据保证向教育部辞职,但何燏时并末辞职,反而获得了教育部力挺,开除了领头闹事的八名学生。
闹事学生没能赶走何燏时,但由于经费等问题何校长与教育总长发生龃龉,他不满袁世凯独裁,遂萌生退意,于1914年1月辞职。
何燏时任职京师大学堂和出掌北大时,正值北大逐步走向正规大学的关键时期,学科的设置,校舍的兴建,经费的筹集,风纪的整顿,学制的改革,学校的保全,何燏时功不可没。他还以校长之力,延揽许多人才到北大任教。
四,鲜明的政治立场
1932年伪满政府成立,何燏时旧友郑孝胥、罗振玉想拉他出任伪教育部长,遭拒绝。同时,对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何燏时亦表不满,虽然国民党要员中亦有不少同学故旧,时常邀其出来做事,但均为其婉拒。
“七七事变”后,何燏时积极从事抗日民主活动。1939年周恩来到浙江视察时,他曾前往欢迎,互叙世谊,晤谈甚欢。他因积极抗日,被推举为浙东游击区人民代表,两次参加浙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还当选过参议会副议长。
1945年8月,何燏时因追随共产党,被国民党拘捕,经好友营救,脱险。后与夫人避居杭州,又被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绑架入狱,后经亲友多方活动,当局迫于舆论才释放。
1949年5月杭州解放,何燏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优礼尊重。9月21日,他作为“特别邀请人士”赴北平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会上他与黄琪翔、张难先等代表提出“请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名义电告联合国大会,郑重声明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提案。主席团常务委员会认为,何燏时等人的提案恰逢其时,应交中央人民政府执行。9月30日,何燏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1日下午,他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建国后,何燏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等职。1961年4月21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3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