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叛逆期推迟和缺乏生命力


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有两大特点:

一是喜欢替孩子出头,为孩子搞定一切;二是希望孩子听话。

这两者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对孩子的控制。一方面,否定孩子的独立思想意识,另一方面,否定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样一来,孩子就只好永远依赖父母,无法离开父母。

所以,我们很多家庭里养出了不独立的孩子,他们心安理得地啃老,房子要父母买,结婚后孩子要父母带。好一点的工作要父母找,不好的就干脆在家不工作,一辈子花父母的钱。

前天,听见一位妈妈对孩子说,“读书才能让你将来不愁你的生活”。孩子说:“你有那么多的钱,不用读书我也不愁我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喜欢搞定一切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反而失去了努力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听话,他们把听话的孩子叫做好孩子。

如果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常常会把做事的目的看成是为了父母。他们学习、生活的动力也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如果他们是“好孩子”,就会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压抑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如果他们是“坏孩子”,他们就会走向叛逆,不理会父母的压力,甚至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让他们向东,他们偏要向西。这种“叛逆”,其实是他们在试图成为自己。
很多父母以为,为孩子搞定一切,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没想到,只会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痛苦与不如意。

武志红说:

“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叛逆期推迟和缺乏生命力。


听话的孩子常常很难感觉到生命激情

这样的孩子从小看起来,一直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长大后,往往活得很不快乐,因为他们活的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按照父母与周围人的期望而活。这导致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内心常常感觉疲惫,因为缺乏内在的动力,都是被外力逼着走。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很多父母只让孩子听话,不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由于他们觉得自己有经验,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是孩子长期所需求的,所以,总是忍不住要代替孩子做选择。

曾奇峰说: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作主,那么就无异于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如果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窒息感可能就越强。尽管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他的生命激情却越来越低。


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到这一点,想对父母说不,但由于从小一直被教育听话,所以无法对父母说不,只好在潜意识里用被动的方式来羞辱父母。

这往往会达到目的,因为控制欲望很强的父母,常常会产生无力感,他们总是会发现,孩子的确听话和努力,但好象就是很难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武志红说,太听话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的努力不是发自自己内心,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这种刻意的努力,是强迫性的努力。父母要督促他们,他们也要经常督促自己,才能继续努力下去。

曾经就有一位很听话的女孩自杀了,她在遗书上写道:“我不快乐,一直以来也不快乐,我似乎觉得缺了点什么,但我说不出是什么,那使我不安和痛苦。”

这里的“缺了点什么”,很可能就是生命激情的缺失。


那些太听话的孩子,可能因为叛逆推迟,要走更多的人生弯路

正常情况下,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出现叛逆的表现,这是为了完成必须自己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如果孩子以正常的进度走完这个叛逆期,他们会在18岁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他们开始基本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有了这样的“自我”,他们就会拥有内在的动力,不需要他人监督就能主动追求一些人生目标。

而那些过于听话的“好孩子”,由于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一直没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甚至严格压制孩子的“叛逆”。于是一些好孩子的青春期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

就会出现一种叛逆期推迟的现象。而这种叛逆期推迟将导致孩子人生要走更长的弯路。

有些孩子到了大学,才有机会挣脱父母的控制,出现了强烈的叛逆,开始故意和父母、老师对着干,故意不认真学习。


曾经在《金牌调解》栏目中,有一位这样的孩子,从小都是班长,平时听话,成绩优秀。但上了大学后,他开始变得无所适从,因为之前都是被父母安排的,现在忽然父母不在身边,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自己搞定。

虽然他依然担任班长,但大学的班长与中小学的完全是两回事。

他发现很多事情不仅自己应付得焦头烂额,还因此经常和同学而闹矛盾,遭到了同学的排斥和老师的批评,他感觉到内心疲惫不堪,很有挫败感。网络游戏成了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到了大二,他开始常常上课睡觉甚至开始逃课,有一天,他打电话告诉妈妈要退学,因为在大学呆不下去了。

妈妈极为震惊,继而坚决反对。在儿子以“不退学就自杀”的相逼下,她勉强同意让他回家休学一年。

儿子回家后,整天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妈妈心中无比焦虑,她为了不浪费儿子的时间,自作主张地给儿子报名了一年的英语培训班,理由是以前儿子喜欢英语,这也是在让他做喜欢的事。

没想到儿子只学了半个月,就放弃了。妈妈发火、打骂儿子,遭到了儿子强烈的反抗。无奈的妈妈放弃打骂,试图说服儿子,儿子却把自己关在房间,拒妈妈于门外。

妈妈因此感到非常委屈与痛苦,向栏目组哭诉求助:曾经听话懂事的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儿子说,以前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的,自己什么都不用想。上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很无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一切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呆不下去。

至于之前“喜欢”英语,其实是因为父母的控制欲太强了,他认为学好了英语就可以出国,远远地离开他们。所以,他的内心并不是真的喜欢英语。

这就是叛逆期推迟的一种体现。

还有一位男士,到了36岁才开始叛逆期。他离了婚,因为婚姻是父母安排的。他辞去工作,因为工作是父母安排的。他对父母说:“我已经36岁了,这之前的前半生,我完全是为你们活着,什么都听你们的,但后半生,我想为自己而活,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请你们理解我,不要再控制我。”

这样的叛逆,代价太大了。


不要替孩子搞定一切

不要试图替孩子搞定一切,否则孩子会失去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很多孩子因为有父母为自己搞定一切,或安排了后路,便觉得不再需要努力,甚至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追求。一个人真正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并学会为自己负责。

头条号@自由职业之旅:

我小时候本来成绩优异,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后来我的亲戚无意中告诉我以后长大了可以接替我爸爸去北京工作,我慢慢的就放弃了学习,我知道自己不上大学以后也能有国家工作,后来我如愿以偿了,97年我爸退休,我顶班进去了,才发现那家单位机关在北京,项目在全国,我的工作也不是在一个大院里稳定的生活,而是全国各地工地上修路,那个时候我才真正觉醒,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要安定下来,不要漂泊,我要自由,不要禁锢,我要和未来的老婆孩子一起生活,不要两地分居,要实现我想要的只有一条路,离开那里。

2003年我裸辞了,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有,去城市里从服务员做起,住在违建房里,幸运的是我接触到了互联网,学会了使用电脑和搜索,找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导师Google和百度,日以继夜通宵达旦的学习建站和搜索引擎排名优化技术,不夸张的说那是一种自动自发全情投入无我的状态,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觉醒,真正想清楚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那种效率一日胜过一年!

100%的自我驱动,后来我果然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比我想象的更好,我已经做了十年自由职业,在家里办公,一年的收入比在国企上班干到退休还要多,而工作时间不足以前的三分之一,拥有完全自由的时间,这都是拜自我觉醒所赐,外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只有自我驱动才是最强大的,一个人只有激活自我驱动力,才能到达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

胡慎之说,叛逆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就会减轻。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那么这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变得更强。

在正常情况下,父母不要太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一种样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

如果孩子偶尔出现强烈的叛逆行为,比如离家出走、早恋等,父母不必大动干戈,而是要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一般说来,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适当变弱,孩子们的叛逆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下降。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相反,父母应对此有所警觉,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减少他的依赖。

很多非常听话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抑郁等心理疾病。如果孩子再现“三少”状态:话少、行动少、情绪少,就要注意他们是否有了抑郁症。

而那些叛逆的孩子,往往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因为他们可以做自己。

一个能够做自己,经常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恣肆而灵活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能够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质教育观察]

致力于教育领域优质图文创作,与大家一起成长,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精选好文:

感谢素粉的喜爱,素质教育观察也为你贴心准备了这份阅读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