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村风“蝶变”当好习惯成为好文化
京郊怀柔区北沟村的道路永远是干净的。哪怕刮风下雨,每月5日,村里30余名党员穿上红马甲,一定会带着簸箕笤帚来次全村大扫除。每个党员都有负责清扫的道路。60岁的党员徐迎春负责村里从大石头房、村民李德录家到小东沟漫砖路之间的路,每天都要路过几次,见到垃圾就随手捡了。
十多年前,村子并不是如今这幅光景,当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甚至不愿意向外人介绍北沟村。而现在,村里有数十家精品民宿,全村旅游综合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村里还建了数字影院、美术馆、老年人活动驿站。一些在都市打拼多年的青年选择返乡,在村里建民宿、开咖啡馆。
村党支部书记王全总结北沟村的蝶变之路时说,文化是一种生产力。
这些年,北京市将文明创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起来打造文明村镇,兼顾村民们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增收。2020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向社会公开推介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从那时起,北京的村庄年年榜上有名。
6月2日,俯瞰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立村规
村民有了自我管理的标尺
在怀柔渤海镇,北沟村的交通位置不算优越,它位于镇东北部,距怀柔城区18公里,地理位置偏僻,外人不太容易找到。村里人介绍,这座村曾是渤海镇有名的贫困村,村党支部被列为“后进”,集体欠账8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
今年63岁的王全,身材高大挺拔,他至今保留着以前当兵时的习惯,衣角整齐、站姿笔直。2004年担任北沟村党支部书记之前,他是一家乡镇企业的厂长,生活殷实。但他看到村子日益破败、村民无所事事,尤其是孩子们那句“长大了,不想让外人知道有一个北沟村”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挺身而出,挑起了北沟村村支书重任。
“因为我们村里小,平坦地不多,再加上有些村民乱搭乱建,随便养殖畜禽、排放垃圾,所以当年村里是脏乱差的,车子一多,就拥堵不堪。最令人担忧的是,村里没什么产业,村民们挣不到钱,那会儿的矛盾纠纷也比较多。也因为经济和文化的落后,村里人都自称北沟村为‘北旮沓’。”王全说。
2008年,王全带领北沟村在民主建设实践上大胆创新,深入每户征集意见,经党员会、代表会和户主会签字表决通过,修订完善了包括26大项、260余小项条款,涉及村里方方面面的《村规民约》。有了系统的村规之后,村务管理工作从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让《村规民约》真正外化为村民的行为自觉,北沟村不仅为每户村民发放手册,村内广播还不停滚动播放《村规民约》,让“约定”内容烂熟于民心。
王全介绍,《村规民约》涵盖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农村养狗问题,《村规民约》规定狗能出院,但一次不拴绳年底就要扣200元,现在村民晚上遛狗都知道要牵绳了,这就是规矩。还有垃圾自觉分类投放、车辆不乱停乱放、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从个人到家庭再到集体,“约定”已经成为了北沟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道德标尺。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北沟村村民始终遵循着《村规民约》。王全为此感到欣慰,“这是个硬的制度,一开始大家遵守会比较困难,但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久而久之,成了文化。一种讲究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文化。”
村里的很多民宿中既有传统复古的中式院落,也有充满现代风格的精致民居,在深山小村中,分外亮眼。很多民宿的标识牌上标注着英文,村里有近70人是其他地方过来打工的,还有一些外国人在村里居住、工作。2010年,北沟村入选渤海镇“长城国际文化村”。
北沟村瓦厂酒店。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国际文化村彰显在村子方方面面。村中心文化广场上立着孔子拜拱手礼的石像,附近有间24小时对外开放、安装了空调地暖的阅读室,阅读室里有中外名著;阅读室外面立着一个大屏幕,每晚七点会播放《新闻联播》,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前列的北沟村村民们,格外关心国内外大事。王全认为,每天向全村播放《新闻联播》特别重要,“村民们也需要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形势,这样不仅能提升村民们的精神文明素养,还能让他们有更广阔的视野,能让咱们产业面向更大的市场。”
据首都文明办介绍,北京市在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全域创建,充分发挥72个全国文明村镇示范引领作用,将文明创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坚持创建全过程贯穿为民办实事,推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依托全市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62个文明实践所、6934个文明实践站、800多个文明实践基地,突出宣传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圆民愿、解民忧、暖民心。
抓党建
党员带头发展建设家乡
金属制成的一块方形牌立在路旁护栏上,上面写着:北沟村党员环境卫生服务区,第五组,组长徐迎春,组员王永江、王永明、王永利、王建,责任区为由大石头房、李德录家至小东沟漫砖路。在北沟村,这样的牌子意味着这个区域是党员保洁服务队的卫生责任区,每组党员保洁服务队雷打不动,每月5日必须清扫责任区路段。
今年35岁的王岳华,是村里上任不久的组织委员。他谈到村里党员保洁服务队时说,一根扫帚、一把铁锨,不仅扫净了北沟村的村头巷尾,更扫亮了党员在群众心中的模范带头形象。
北沟村,“党员保洁服务队”队员们正在清洁街面垃圾。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一个村面貌行不行,村风行不行,经济行不行,其实就是看党员团结不团结、愿不愿干事。”王全认为一个好村风能够建设起来的根本在于党建,他把党建工作比喻为“定海神针”。
党员的带头作用不止发生在北沟村,同样也在京郊广阔大地的每个角落践行。6月2日,北沟村党史馆前迎来了一位“老乡”来学习——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中榆树店村党支部书记彭兴利。
今年63岁的彭兴利,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他在16岁时就因为肯吃苦干活,被乡亲们推选成为生产队队长,此后一直担任村干部工作。中榆树店村共有115户、267人,交通闭塞、耕地稀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全乡经济水平最落后的村子。
中榆树店村的改变也源自党员队伍的带头作用。当时,彭兴利下决心要把村面貌改一改,从上世纪80年代起,村里尝试过发展玉米制种、畜牧养殖等产业,每次产业转型,彭兴利都要求全村党员先试水。他常说,“新产业如果不好,赔了钱,那也是让党员吃亏赔钱,决不能让村民们吃亏。”
2012年,中榆树店村要进行新农村建设,遭到一些村民的质疑。有些村民围着彭兴利,反对村庄拆除重建:“房子我拆了,别人不拆怎么办啊?”“拆了房子以后我住哪儿啊?”“新房子的质量能保证吗?这事儿靠谱吗?”
“你们放心,我第一个拆房子,最后一个住房子!”彭兴利家的房子是拿卖牛钱建的,他率先让施工队拆除了。新房建好后,他和妻子还有两个女儿,也是全村最后一家住进去的。彭兴利带头拆了自家房子,加速了中榆树店村的改造进程。全村用了不到8个月时间,完成了百余户标准化农村新居建设工程,建房800余间。如今中榆树店村成为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榆树店村的一些老人说,“要是没有彭书记,我们就住不上新房子,也不可能发展起旅游业。只要我们这些老人们还活着,就要告诉孩子们,永远相信党。”
首都文明办介绍,北京农村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堡垒作用,深入挖掘乡情村史陈列室所蕴含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乡情民俗等,宣传乡村文化、留住美丽乡愁;充分利用农村精神文明宣传视屏阵地,发挥其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体育健身等功能,倡导文明新风尚,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树民风
村民用精气神建设家园
“做村干部,要讲公平公正,面对王家、曹家还是李家的人,都要一碗水端平。”王岳华告诉记者,王全经常这么嘱咐他。
北沟村有曹、李、王这三个大姓,拥有同样姓氏的人能够追溯到同一个祖先。王全回忆,他刚做村支书的时候,有王家人找他帮忙,他拒绝了,“虽然我姓王,但决不能为本家谋私。如果为本家谋私,不仅触犯了党纪国法,实际上也算不得孝敬。”
北沟村的文化墙上刻上了《弟子规》。王全说,《弟子规》是劝人孝敬的,但里面所提到的“孝”是指不能违背道义,“《弟子规》不是说了嘛,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在北沟村村委会一间房里的墙壁上,挂满了北沟村近些年所获的奖状。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最美的乡村”等荣誉称号。王全比较看重的是“中华孝心示范村”,他说,那是2015年,北沟村正式获得这个荣誉,成为了北京市首个、全国第20个被授予此牌的示范村。
在刻满《弟子规》的北沟村文化墙前,六岁的小女孩乐乐牵着奶奶的手边走边看。“弟子规,首孝……这个字怎么读来?”女孩奶声奶气地问,中华传统孝道已在她心中深深扎了根。
北沟村,村民带着孩子正在看传统文化宣传壁画。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北京通州,以前的仇庄村是远近闻名的乱村,村里吵架闹事、打架斗殴的特别多;同时也是出了名的脏村、落后村,村里的主街道破旧杂乱,一下雨就全是泥泞,村民进出十分不便。
为改变村庄面貌,以村党支部书记王书信为代表的仇庄村党员干部,坚持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为主抓手,将孝道文化融入到村庄治理,用“德”聚人心、以“孝”敦民风。如今,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不仅改变了环境,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王书信上任第一年,仇庄村就设立了“老人节”,每年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2014年,又为193户家庭提炼制作了家风、家训、家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家庭化,让仇庄村家家户户过日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我是这样想的,村庄本身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才形成的,我觉得只有‘孝道与德善’的文化和信仰立起来,负能量才能被驱逐,村民们才有精气神建设好村子。”他说。
首都文明办介绍,目前北京农村地区在按照《北京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要求,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文化振兴推动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放大北京榜样、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示范效应,弘扬志愿服务正能量,建立健全先进模范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开展《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专题宣传,持续开展常态化公共文明引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价值导向更加鲜明。
记者手记文明扎根儿 重塑乡村风貌
2021年起,我每年都至少去一次北沟村进行探访,因为这个村子太有代表性了。它完全符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所有条件,农文旅深度融合,休闲农业极其发达。这座300来人的村子,有五十家上牌照的民宿,村里每年旅游综合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
走在这座可以抬头望见长城的村子里,感受十分美好。它有极精致的中西合璧建筑,有大橱窗落地的酒店,美轮美奂,在中式的屋檐青瓦四合院里,杏树、板栗郁郁葱葱,还有秋千架随风飘荡,让人恍如生活在充满童趣的插图里。最重要的是,它太干净了,无论边角细缝,都干净得挑不出垃圾。在村两委推行了严格的规范停车规定后,村里也杜绝了车辆乱停现象。这样的村子,既传统又现代,既秩序井然又独具特色。在十多年前,村里人对这座村子是不认可的,像王全书记说,有年轻人当面说不想让外面人知道有一个北沟村。现在,有很多像王岳华这样的青年,陆续选择从城市回到家乡村里去。
从北沟村、中榆树店村、仇庄村以及京郊众多村庄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精神风貌对一个村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还在首都更多村庄进行着。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