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手里都有的这本书,藏着一条大语文学习路线

  当下,大江南北都在“上演”秋季好戏。

  路边随手一拍,就是橙黄橘緑的大片。

  

  讲到橙黄橘绿,让我想起中小学生人人都拥有的一本书,却容易成为“灯下黑”——其实,用好这本书,吃透里面的内容,让孩子学好语文,这就是一个绝佳的起跑线。

  这本书,就是我们的最新语文统编版教材,如果你仔细研究,会发现做得还真是用心和优秀啊——千万别忽略我们眼皮下的资源。

  不说别的,就和美食一样(书本是精神食粮嘛),语文书也很讲究应季。

  秋季学期对应的是上册课本,基本都涉及了“秋天”这个主题;而下册春季开学用,所以春天元素会占主流。

  

  图片来自三上语文书

  大语文即生活,生活也是大语文。“应季”方便孩子边学习、边观察、边实践——把语文书和身边景物联系起来,感受自然之美。

  这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叫做主题学习,国际学校比较流行的项目制学习,就是从主题学习发展出来的。

  我们现在的语文书,每个单元都会有一个主题,比如说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单元就是讲秋天。

  

  秋天这个主题会从1年级一直持续到6年级——每本语文书上册都或多或少会涉及,虽然主题重复出现,学习却是不断深化——从中可以看出一条关于阅读和写作的路线。

  低年级段(一、二年级)

  阅读:字词理解,简单修辞

  写作:写物写景

  方式:仿写,修辞运用,调动想象,看图/景说话

  一年级上册里,课文部分第一篇就是《秋天》。

  

  短短一篇,极有画面感。

  对于一年级的娃,天空“那么蓝”好理解,“那么高”呢?就像一个成语“秋高气爽”,爽是凉爽、爽快,那秋天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这和气候有关,秋天雨水少、晴天多、云也少,所以天空显得空旷,高远。

  一年级的阅读,侧重于纯写景,多用白描手法,让语文学习可视化。

  这篇文章里还有个暗喻,排成个“人”字,和排成个“一”字,其实是说大雁的队伍排得像“人”字和“一”字。

  一年级语文,重在字词的形、声和义,这个比喻也让孩子学写字和学课文互相促进:知道“人”和“一”字怎么写,就知道大雁的队形是怎样的;反之亦然。

  

  一年级课后练习也主要是让孩子掌握字的写法、读音和意思,另外就是会数段落,对段落划分有一定了解。

  

  秋天元素在二年级上册的识字部分又出现了,这次是放在《田家四季歌》里学习。

  

  这里秋天部分也用了比喻,把稻谷比喻成黄金。

  低年级段的写作,可以从写物写景练起,调动孩子想象力,练习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问问孩子:还可以把稻谷比喻成什么?比喻成黄金是从颜色入手,是不是还可以从形状入手,比如像水滴。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不善于看图说话,其实看图说话也要从写物写景练起,再发展到写人物写场景写故事。

  我们和孩子一起欣赏秋天的照片,或者直接带孩子到大自然里感受秋天,其实也是在看图。

  比如下面这种照片,是杭州秋天钱王祠的菊展。不管是看照片还是真去看菊展,妈妈可以和孩子边看边聊:

  “

  秋天的天空像什么?

  银杏叶是什么颜色?

  菊花长成什么姿态?

  人们在走廊里做什么?

  猜一猜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

  ”

  这也是在看图说话,更是想象、表达和写作的训练。

  

  中年级段(三、四年级)

  阅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写作:借景抒情

  方式:阅读理解,写日记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都是秋天的主题,首先是三首秋日古诗。

  

  

  这些古诗表面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是比起低年级段的课文多了一层深意——借景抒情。

  如果要划重点,除了景色描写绝佳,还有几个反映诗人心情和感受的动词,用得也很妙:

  第一首《山行》的动词“停”和"爱”,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欣赏、喜爱和留恋。

  第二首《赠刘景文》的动词“须记”和“最是”:诗人劝朋友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让他珍惜时间、积极进取。苏轼大气,诗词和生命的底色是乐观和豁达,别人为之伤感的秋天,在他眼里却是最好的季节。

  第三首《夜书所见》的动词“动客情”,这是古代诗人更普遍的秋季情感主题——寂寥、思乡。诗人想念家乡的娃,但在悲秋中却有几分俏皮和温情——娃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呢。

  另外几篇现代文和课后练习也各有巧妙。

  有写秋雨的:

  

  

  关于写作,名词可以增加丰富性,动词可以增加生动性,名词和动词用好了,作文就能大幅改观。

  这篇文章里的名词丰富——列出了各种植物的名称比如枫树、银杏、菊花、橘子、柿子;动词生动——比如“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躲在小雨滴里”“被那香味勾住”,都值得孩子好好体会和学习。

  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也是仿写,但比低年级的仿写提升了难度,有比喻,有拟人。

  四上的一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更是把比喻和拟人更是用到了极致,异常灵动。

  

  有写秋声的:

  

  此时的表达或写作练习,就要启发孩子调动五感,和看到的图像比起来,听到的声音更难描述。

  还有和娃生活密切相关的——上学的路:

  

  

  这篇文章课后练习,阅读里有鉴赏——摘抄好句,并且理解词语背后的情感。

  给孩子布置写作练习:上下学路上你都观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阶段,还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写日记不仅是练习写作,也是面对自己情感、梳理自己心情和想法的一个好方法。

  高年级段(五六年级)

  阅读:体会并领悟意境、意象和哲理

  写作:营造意境,提炼道理

  方式:不直接抒情,让情融于景,开始练习应用文和说理文

  五上的语文书里,我发现,居然有日本清少纳言的作品,选自我喜欢的《枕草子》。

  

  

  这段文字情景交融,写出四季的美好意境。入选的翻译版本是比较通俗易懂的。

  可以拿出林文月教授的获奖译本,让孩子比较一下。

  

  五上又出现了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这两首诗都写秋天,一个是初秋,一个是深秋,意境不同——

  王维这首明净清丽

  张继这首凄美孤清

  这两首诗还妙在情景交融,特别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每一句看似都在写景,其实又都在写情。

  诗人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让我们身临其境,再结合此诗的背景,更可以联结到诗人的内心。

  这也是写景写情的更高境界——意象,江枫、渔火、钟声、客船……不仅仅是景物,而是古典诗词里承载意境、想象和情感的意象。

  这时可以教娃,其实不用直接抒情,也可以在写景中隐含自己的心情,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写作方法。

  到了六年级上,在写景的三首古诗后,出现了环保类的文章。

  

  这是从写景又上升到了道理和哲理。

  孩子看了这么多的写景文章包括四季美文,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那到了小学高年级,光热爱还不够,要上升到对环境危机的认识,唤起环保意识。

  图片来自六上课文《只有一个地球》

  这时的写作练习,就有应用文中的倡议书。

  

  在小升初阶段,孩子不仅要从写物、写景、写人、写事中写出真情实感,还要上升到能讲道理,甚至是悟出哲理。

  其实,大语文学习不必过于拘泥年龄,如果能在低年级段给予孩子更高层次的审美和情感启发,可以为他进一步提升水平搭好梯子,给他的大语文素养打好基础。

  再回到一年级的《秋天》这篇文章:

  

  我们可以让孩子感受,这里也有情感:一种隐隐的喜悦,藏着对季节变化的惊奇和拥抱。

  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这里也有意象:落叶和大雁,是古典诗词经常出现的秋季意象之一。

  比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比如晏殊的“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大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把知识点串起来,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珠链,然后连接成网。让孩子融会贯通,然后才能灵活运用并输出。

  关于学语文,百家讲坛的杭师大名教授王崧舟曾说过:把自己放进去,这是读活的第一步;读活的最后一步,是让自己活出来。

  大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把自己放进去,然后让自己活出来的过程。

  花生妈的小纸条

  最后再跟大家说两件事哦:

  上周六我紧急加更给大家推荐的豆伴匠C系列写作专项课——摘抄宝盒,有很多朋友都说时间太紧了没抢上,所以我又联系了豆神,把涨价后的链接重新上架了,涨价后的团购价是399元,但依旧比官方足足便宜了一百块,依旧是120节课程永久有效+12册摘抄本。而且,据我所知这套课太受欢迎了,实物盒子库存可能不多了,有需要的朋友可一定要抓紧啦!

  详情点击:《

  硬着头皮临时加更,只为让你们别错过这个消息!

  》

  另外,很多朋友都陆续收到读小库《名人传记》和《大师名作》的快递了,我也频频收到你们赞叹不已的留言反馈。所以,事不宜迟,明天我就着手开始我的第三期阅读计划!明天晚上,我会发文详细跟大家说明进群方式,并邀请大家进群。还没收到的朋友也别着急,明天我只是先开始进群邀请,群内活动会等大家都差不多收到了再开始哦。

  详情点击:《

  从不屑于降价的“童书王牌”,被我薅来了大羊毛!

  》

  明天见,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