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实战无敌,无崖子为何认为枯荣堪比萧峰?李秋水说出了答案

  武侠故事里总是流传着谣言。世人不知道谣言从何而来,但他们总是愿意相信谣言的真相。误导,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武林至尊,剑屠龙,号令天下,不敢不从,倚天,谁争前线”,显然是误导性的。一场误会,无数英雄因此而死。

  而《天龙八部》也有类似的传闻,那就是“北乔峰,南慕容”,那么萧峰确实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武功高强,所向无敌。至于慕容复,他是一个卑鄙的恶棍。武术远不如萧峰。

  

  (无崖子剧照)

  但人们都把慕容复视为堪比萧峰的存在,至少是世界上的传闻如此,但为什么逍遥派掌门无崖子却将枯荣大师视为堪比萧峰呢绒的存在?这件事似乎缺乏合理的解释,但仔细阅读原著就能找到答案。

  1。实战无解的萧峰

  萧峰的实战能力有多强?可以说,纵观全书,除了扫地僧,没有哪个人物敢声称自己能一对一赢萧峰,就连同为四大神龙的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是相同的。原因是进入战斗状态的萧峰确实势不可挡。

  先看聚仙庄之战。那时的他,围攻别人的武功一流,但他只有一句话,“我是萧峰,我为何要害怕?”

  接下来就是一场恶战,但这对于萧峰来说是一场恶战,对于对方来说却是一场噩梦。只要看看书中的描述,你就知道萧峰有多么可怕:“来参加英雄盛宴的英雄十有八九是我亲手杀人的。即使我没有杀人,我也曾亲手杀人过。”杀人放火见多了,这一刻如此惊心动魄的打斗,我这辈子还没有见过。敌人只有一个,却如狂虎,如鬼,从东向西砍杀,冲来。并狂拳出拳,众多高手上前应战,让他用更快、更猛、更狠、更精的招式将其击杀。

  

  (萧峰剧照)

  不仅他们被杀了,连活着的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接着就是少室山之战。面对丁春秋、尤坦之、慕容复,萧峰还是硬着头皮直接上去了。当然,如果这场战斗持续到最后,萧峰恐怕会泄气,但能够在三大顶级高手的围攻下再战一段时间,足以证明他无解的实力。

  此外,萧峰是书中唯一一个把扫地僧打得吐血的人。可以想象,金庸给予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那么为什么枯荣大师会被视为与萧峰一样呢?等级存在吗?

  第二,无崖子最喜欢的人选

  逍遥派是一个很奇怪的派别。你说这个派系很强。弱小,这个派系里个个都是高手。

  身为逍遥派掌门,无崖子在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上也显得颇为奇怪。诚实的虚竹打破了真龙棋,进入了无崖子的密室。他并没有高兴,相反,他觉得这个小和尚长得很丑,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古榕剧照)

  而他不仅不喜欢虚竹,还提出了自己最喜欢的继承人人选,他和虚竹有过这样的对话,原话是:“老人问:‘今天谁是来解棋的吗?虚竹一一说道。老者沉吟了一下,说道:“天下高手,十有六都到了。大理天龙寺的枯荣法师不是来了吗?”虚竹回答说:“除了我们寺里的僧人之外,僧人中就只有鸠摩智大师一位了。”老者又问:“这几年,我听说武林里有一个叫乔峰的人,来来来,他没来吗?”虚竹道:“没有。”’”

  从无崖子对虚竹说的话来看,就连枯荣大师在他心中的排名还要高。对于萧峰来说,他是第一个问枯荣来了没有,那么这位大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无崖子会这么看重他吗?

  

  (虚竹剧照)

  其实,这件事与苦榕和萧峰的实力无关,更多的是与无崖子的野心有关。

  3.无涯子的野心

  无涯子的野心是什么?作为一个残疾人,他已经尽力在世上生存了,那他还想要什么呢?很简单,金庸已经提到过

  李秋水临死前对虚竹说过这样的话:“我和你师父住在大理无量山剑湖旁的石洞里。我们幸福快乐,胜过神明。我生下了他。可爱的女儿。我们两人集结天下各门派的武学秘籍,只希望打造出包罗万象的武学。”

  他们两个也确实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两人分道扬镳之前,已经集结了天下武功十之九。至于缺少什么,金庸也从段誉的角度提到过。

  书中的解释很直观:“他拿着蜡烛走近,看到书架上贴满了标牌,都是‘昆仑派’、‘少林派’、‘四川青城派’、‘山东蓬莱学堂的名字之中,也有一个“大理段氏”的标签。但投注“少林派”招牌“缺易筋经”,投注“丐帮”招牌“缺降龙二十八掌”,投注“丐帮”招牌“缺降龙二十八掌”《大理断氏》中没有一阳指法和六脉剑法,可惜了。”

  

  (李秋水剧照)

  其实说起来,无崖子希望枯荣或者萧峰成为他的继承人也是情有可原的。他甚至不需要去见这两位专家,重要的是他们身份和背景。

  那么萧峰就是乞丐帮的头目,那么毫无疑问,萧峰肯定学过降龙十八掌,你派人来收了吗?

  同样,枯荣大师作为天龙寺的最高高僧,掌握了大理段家的各种精妙功法,比如一阳指、六脉剑,甚至还拥有《六脉神剑剑谱》,所以如果他加入逍遥派,他就能给逍遥派带来一阳指和六脉剑两大神通。

  这就是枯荣大师比萧峰优先级高的原因。性带来了两大绝技,但萧峰只能将降龙十八掌加入到无涯子征集天下武功的目标中。

  这就是金庸武侠故事的魅力。一切都是有据可依的,但如果不仔细阅读,却没那么容易找到其中的联系,所以有人反复读金庸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