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读懂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湖南分量”
湘伴导读
如何追根溯源,赓续历史文脉?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的交相辉映?
6月20日,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长沙举行。
6月20日上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
这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湖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行动,制定了未来几年湖南文物工作的路线图。
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这次会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对于大众而言,今后,展览会更多更好看,活动会更新颖更好玩,养眼又养心的去处会更多,生活会更具“中华美”“湖南美”。
中华文明里的“湖南贡献”
湖南是“全国十个文物大省(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事业发展可谓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四个方面尤其突出——
作出了中华文明探源“湖南贡献”,创造了红色文化传承“湖南经验”,探索了湖湘文化传播“湖南路径”,形成了文旅融合创新“湖南模式”。
怎么说?
先看中华文明探源——
在很久很久的时间里,湖南都被认为是“蛮荒之地”。
看看曾国藩如何描述自己的家乡:“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再数数那些历史上被流放到湖南的名人,屈原、贾谊、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真是偏僻又荒凉。
但是,考古成果实证,无论是史前还是历史上,湖南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
如,道县玉蟾岩遗址中早期陶器和水稻遗存的出现,为探讨陶器起源、农业起源等世界性学术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证据;
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极其丰富的古城址。
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澧县鸡叫城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基础”。
长沙马王堆汉墓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
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包括它们在内,目前,湖南有13项成果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成果获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3项成果获评“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这些,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看红色文化传承——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湖南是革命文物大省,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和重要革命文物资源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拥有这样宝贵的资源,湖南在做好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相当重视,在全国有“三个率先”:率先推进毛泽东同志故居、秋收起义旧址等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率先制定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地方法规,率先将文物安全纳入市州绩效考核。
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游人如织。
正是这样扎实的保护基础,让红色研学旅游、戏剧作品、故事、课程有扎实的史料依据,用真实的生动的细节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再说湖湘文化传播——
一系列文博大事件,让湖湘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了影响。
皿方罍器身流落海外百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湖南公私企业的慷慨捐资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回归故土,不仅感动了全球华人,还引发了人们对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祖国的关注。
2019年在湖南博物院举行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场活动,推出五个全国“首创”:首创文物多维度诠释陈列模式(“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特展)、首创“博物馆之夜”文物全媒体传播活动、首创全球首个5G网络全覆盖的博物馆、首创“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官方宣传片、首创文物全媒体宣传矩阵,使得这次活动成为现象级文化热点,相关话题总点击量达7.35亿次。
湖南博物院。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等34个文物项目出境交流,受到国外观众喜爱。
还有文旅融合创新——
以“网红”湖南博物院为代表,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每年接待的观众游客上亿人次。其中,全省博物馆年观众总量超过4600万人次,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不得不说是文旅融合创新的典范。古色、红色、绿色交相辉映,旅游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向世界一流进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物是中华文明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的物质载体,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如何全面提升文物高质量保护利用水平?在这次会议中,我省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举措、实施路径,定下了5年规划和今年的任务表。
以“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为根本方针,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力争到2027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50余处,总量280处以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200余处,总量1500处以上;新增世界文化遗产1处,总量达2处;创建1-2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达100%,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大幅提升,各类博物馆增加50余座,总量230座。
今年怎么做?
贯彻落实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十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大力实施“六大工程”重点项目18个,持续推进湖南博物院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加快城头山、炭河里、铜官窑、老司城4个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9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片区建设。
从四个方面抓实抓细——
一是坚持“三个强化”,把文物安全守护好。
文物资源不可再生。湖南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00余万件(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数量位居全国第八。要坚持保护第一,大力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强化安全保护制度,强化安全监督执法,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守护好。
二是抓实“三项重点”,把湖湘文化传承好。
炎帝陵、舜帝陵、岳阳楼、岳麓书院、南岳衡山、橘子洲……湖南文化品牌众多。包括长沙、岳阳、凤凰、永州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称在内,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39处,数量居全国第五;张谷英村、板梁古村等中国传统村落704处,数量居全国第三。
炎帝陵景区。
让它们的美与好被大众理解,需要做好研究、阐释、展示三项重点工作。
向前探源研究“透”:建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省级考古基地,推动侗族村寨、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万里茶道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向内挖掘阐释“好”:推进湖湘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湖湘文库续编等重大研究,擦亮“湖南简牍”“马王堆”等国际文化和考古品牌;
向新借力展示“美”:实施“让文物活起来”工程,发挥“大智移云”等技术,推出更多展陈精品。
三是统筹“三个环节”,把红色文化发扬好。
坚持“保管用”三位一体推进,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工程,建设全省红色资源大数据库,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南段)、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片区建设,打造以韶山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名片,打造“景区+演艺+文创+展览+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品牌。
四是推进“三个融合”,把文物价值利用好。
推动“文物+”战略,推进文物与文博、文创、文旅融合,建设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加大文化创意和考古验血产品开发,构建省级文物大数据与数字化服务供给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历史文旅品牌。
在这次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湖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对我省在文物政策法规、考古基地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文物保护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与我省共同推进文物领域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为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开创新局面。
其中,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将与我省共建中华文明探源湖南考古基地,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准库房。2024年,与我省联合举办马王堆考古发掘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马王堆汉墓研究文库》。同时,支持我省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文物资源大数据库与数字化服务供给体系。
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看得见、让文脉传下去,期待湖湘文明绽放更加灿烂的光彩,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湖南力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