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社会信用体系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背后的“硬核”举措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文明城市应有的品质。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将“诚信吉林”建设作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今年1-2月份,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排名中,长春市排名全国第十位;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参评的7个地级市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一位;在全国40个地(州、盟)中,延边州已连续保持27个月排名全国第一位;在全国383个县级市中,参评的20个县级市综合指标连续17个月排名全国前三位。

  上述数据表明,我省城市信用状况整体水平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成绩的背后,是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累积,是一条条动真碰硬的“硬核”举措。据省政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几年,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轨道。推动社会信用体系法治化、规范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我省以出台实施《吉林省社会信用条例》和《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若干举措》为契机,全面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融入全省“数字政府”建设中。我省在2018年机构改革中,将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营商环境等职能进行全面整合,组建了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其中,信用体系建设职能划归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信用建设部门数据不通和沟通不畅等问题。

  ——全省统筹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的“两平台、一站群”。针对全省资源投入不足、业务规模不大等情况,按照“全省统建、省市县共用”的建设管理新模式,依托“吉林祥云”云网一体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省级统建的信用综合服务平台、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和各级信用网站群,实现集约高效发展。

  ——加强数据归集,不断夯实信用信息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横向打通35个省级部门(单位)、纵向贯通各市(州)、县(市、区)2200余个行政单位,归集目录595项,归集信用数据总量53.95亿条,其中优质数据超22.46亿条,覆盖全省75万企业、246万个体工商户。

  ——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组织各地各部门推进“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信用监管,实现与“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有机结合,提高监管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事前环节,将信用承诺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事前约束依据,共归集信用承诺8445105条;事中环节,按季度对全省74万经营主体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事后环节,按照《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吉林省社会信用条例》,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截至目前,共向国家反馈信用奖惩案例5369条,其中奖励4655条,惩戒714条。

  ——以信用融资为突破口推动信用应用纵深推进。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拦路虎”,充分挖掘企业信用信息价值,大力推动企业信用资产变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妙招良方。我省高度重视信用融资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各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已累计注册经营主体134万户,授信21055笔,授信金额达1052亿元。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我省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的稳定,正是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并加速转化为发展成果的生动显现。

  如今的吉林,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推动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信用力量”。(王超)

  原文链接:http://www.jl.gov.cn/zw/yw/zwlb/sz/202306/t20230627_2387942.html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王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