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按病种分值付费(DIP)?
“作为我国原生原创的医保付费模式,按病种分值结算(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 DIP)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发源,到 2020年71城全国试点。。。”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对患者和医疗行业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DIP,是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技术(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这种付费方式由我国独创,是根据真实住院病例,将每个诊断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比如某位患者诊断为阑尾炎,采用保守治疗是一组,采用阑尾切除术则是另一组。一般来说,DIP主要适用于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包括日间手术、医保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结算等,而像精神类、康复类及护理类等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例,则不宜纳入DIP的支付范围。那么,DIP究竟是如何进行分组的呢?下面,就跟医迈德科技一起来看看。
一般来说,DIP主要是通过对临床病案中“疾病诊断”与“治疗方式”的随机组合,穷举形成 DIP 的病种组合,从而形成 DIP 目录库的基础。一般可以通过六个步骤实现:第一步:在从医院上传给医保局的医疗保障基金结算清单中,将包含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年龄、离院方式等在内的分组字段提取出来;第二步:将不参与分组的手术操作编码剔除,然后通过疾病诊断+治疗的方式进行组合,形成主要诊断亚目+全部手术操作编码的分组基础数据源,并将主要诊断亚目+全部手术操作编码与本地核心病种目录库进行匹配。如果匹配结果完全一致,则入组该一致病种;如果不完全一致,则在主要诊断亚目不变的情况下,匹配手术操作数量最多的病种。在手术操作数量一致,实际编码存在差异时,按最接近的原则进行分组。
第三步:核心病种匹配入组后,还是可能会出现一些病例无法入组核心病种,这个时候就要进行综合病种入组。首先,会根据手术操作诊疗信息是否存在被认定的手术操作区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操作治疗两类。如果病例没有填报手术操作,或填报手术操作信息未被认定为有效的手术操作,就会入组保守治疗病种。如果病例填报手术操作信息被认定为有效的手术操作,又要分为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以所有手术操作的手术类型最高级来定义病例手术操作类型;一种是以主要手术操作的手术类型来定义病例手术操作类型。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核心病种与综合病种匹配以后,无法入组任一病种,最终认定为空白病种。
第四步:在DIP病种入组确定以后,就会利用疾病严重程度,辅助目录进行正向的校正。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是通过不同的辅助目录定性进行系数校正病种分值,最后则会利用违规行为监管辅助目录,以及专家评议与协商沟通机制来进行负向调节。以上就是DIP进行分组的步骤,大家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呢?欢迎随时拨打热线189-618-09038咨询医迈德(http://www.innovamed.com.cn/)哦~我们专注医疗行业10余年,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数字化专家,与强生等世界500强企业长期合作,为美国强生医疗公司开发的“翔云系统”入选2018年江苏省“腾云驾数”优选产品,为大家提供申请、编码、赋码、检测、数据管理、标签设备、产线改造、渠道追溯等一站式UDI服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