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明确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打法”

  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都明确赋能高质量发展“新打法”

  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创新发展综合优势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能力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7月4日,“解读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体会议主要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锋君,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局长、主任张新宇,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围绕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了一系列“实招”与“打法”。

  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

  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与孵化”

  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我们将着力从创新主体培育、增强平台成果溢出能力、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丁小斌说。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我们将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丁小斌说,一是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等方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二是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三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四是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产业急需人才;五是支持企业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给予研制和应用单位双补贴。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在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成都要发挥高能级平台策源优势,实现创新成果向产业高质量发展溢出。”

  丁小斌表示,要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与相关区(市)县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深化“总部+基地”“研发+制造”新型协作关系。要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对接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创新平台,在航空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按照“研发机构+孵化公司+转化基金”的运营模式,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培育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

  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中试小试基地

  张新宇介绍,聚焦技术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成都将着力从支持技术创新有针对性地赋能产业、构建技术创新全流程的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增强产业科技创新动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以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支柱产业方面,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方向,加强技术创新应用,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新兴产业方面,聚焦新科技革命群体性爆发方向,加快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链接市场需求,培育壮大高端芯片、无人机、绿色氢能等新兴产业集群。

  在未来产业方面,聚焦中长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方向,在前沿技术领域争取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加快产品化产业化,策源前沿生物、先进能源等未来产业发展,抢占新赛道、构建新优势,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着眼全流程推进技术创新,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中试小试基地,加快青白江“一带一路”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电子设计自动化、临床试验、检验检测、算力服务等公共服务专业化聚集和特色化配置。高标准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大型实验设备,策源支撑产业发展。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

  如何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锋君介绍,成都聚焦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将重点从筑牢实体根基、完善生态环境、夯实项目支撑、增强发展动力等六个方面着力。

  实施企业“四上”攻坚、“链主”企业培育、“链主+配套”融通发展三大行动,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梯队。今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新上规工业企业300家以上、服务业企业500家以上,新上云企业2万家以上,新上市15家企业以上。

  加快打造一批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开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50项以上,实施IT+BT、合成生物等前沿新兴技术研发项目30个以上。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开展100场以上产融对接活动,新遴选培育300名产业领军人才,建设3至5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全年新招引重大项目38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100个以上,确保72个省重点产业化项目、438个市重点产业化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目标,持续推动补链强链。围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5个方向,瞄准数字诊疗、新一代无人机等若干细分领域,做实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型研发机构等“6+N”发展机制,推动构建创新策源平台衍生转化、成果转化服务补链延链、天使种子基金引导服务、新兴创业团队揭榜组建、应用示范场景牵引迭代的生态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为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有事“蓉易办”,产业政策“蓉易享”,服务企业“蓉易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白洋 李霞 黄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