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词出现了:今年将近20%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慢就业”

  最近听说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大学生“慢就业”,瞬间感觉自己白读了四年重点大学,居然没有听说过这个词。

  

  据各大媒体报道,2023届应届毕业生今年“慢就业”的比例从去年的15.9%上升到18.9%,如果再把过去两年居家进修人员和超过35岁的老龄化失业人群一起算上,今年的就业形势恐怕会更严峻。

  既然出现了“慢就业”这个新概念,就必然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毕竟在应该就业的时间段,没有这么多工作机会,只能慢慢就业,不得不说这个词形容得还很贴切呢!

  文化人形容就业形势就是不一样,前段时间还有“摩擦性失业”,被网友调侃称失业后被按在地上摩擦。看来近来就业形势确实不太乐观,继“一周工作一小时即不视为失业”说法之后很快又有新的就业名词被被发明出来,后面可能还会诞生一些关于就业与时俱进的其他新概念,例如不排除会产生“摩擦性失业“、“居家就业”、“间歇性就业”、“跳跃式就业”、“随机性就业”、“游离性就业”等等新词汇。

  

  中国文字是博大精深的,用的场合合适,用得恰到好处,有利于莘莘学子们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其实就业困难完全可以大胆面对,没必要跟个大姑娘似的扭扭捏捏,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也都能感受到今年就业形势真的很困难。

  就拿我从事的医疗器械行业来说,哪怕是疫情最困难的三年,公司年销售额也能达到5000万。本以为放开后生意会更好,可是各个县医院好像突然间不采购新设备了,三级医院还好点,可以自筹到资金。公司业绩直线下滑,其实也很好理解,以前公立医院都依赖财政拨款,今年政府资金紧张,也只能暂时搁置采购计划了。

  连旱涝保收的医疗行业尚且如此,面临裁员的地步,其它行业可想而知。就业机会太少了怎么办,只能无限制地”卷“下去。比如前段时间就有北大清华硕士博士毕业生应聘到街道当城管,自然也是为了编制、为了稳定,什么梦想什么专业完全可以抛到一边。

  

  经常听到有官媒赞美三代烟草人、三代电力人、三代石油人等的奉献精神,基层岗位或许真的很辛苦,但是不得不承认广大普通学子连进去吃苦的机会都没有。国家建设确实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每个专业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可是对于普通学子来说,首先考虑的是选个适合自己的好专业,然后大学毕业后有个工作,因为情怀与梦想不能当饭吃!

  这几天还有山东大学招聘宿舍管理员,我上学那会这个岗位还是退休大妈担任,没想到短短十年过去了,这个岗位也与时俱进了,来应聘的都是一些国内985大学研究生。这个社会太疯狂,我们小老百姓有点看不懂了!

  

  大家普遍面临的问题的是,毕业生工作不好找,找到工作的担心公司裁员,工厂不想进,跑个外卖还困在了系统里。工作带给年轻人的价值体现越来越低,所以有些人就选择躺平,甚至卖掉房子回老家。找不到工作,压力大想要出去旅游放松一下都做不到,因为偷窥祖国大好河山在绝大部分地方都是不可以的,你得买票!

  有人说失业率这么高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太过于挑剔,所以才会拉长择业期。哪怕上过大学,都不会这么说,因为大学里面的校园招聘基本上是一个学生这辈子唯一可以入职国企等优秀职位的机会。如果校园招聘找不到工作,基本上可以认定这辈子也就是个社会底层人,想找个好工作完全没可能,难道在送外卖、送快递之间择业吗?

  

  那该怎么办?躺平吗?但凡上过正经大学的学生们,我想没人愿意躺平。刚走出校园那会都是意气风发的,谁不想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够闯出一番事业?所以说,所谓”慢就业“,其实就是失业。

  举报/反馈